游春戏

游春戏是一种流行于南平市地区,尤其是建瓯、建阳区、松溪、政和等地的民间戏曲。这种戏通常在春节假期期间演出,因此被称为“游春戏”。演员主要由当地的农家子弟组成,他们在秋收后的冬季空闲时间自行排练节目。从正月初三起,他们会依次在不同村庄之间巡演,直到二月初二结束,以此来互致新年祝福。

历史沿革

游春戏的历史缺乏详细的文献记录,普遍认为其形成于清朝中叶。在建瓯县的一些偏远山村,如龙村乡的新村、大历、梨坪、黄陵、小汴等地,均有游春戏班的存在。在过去,许多村民都曾学习并参与这种戏的演出,将其视为一种业余爱好和文化娱乐活动。

表演特点

游春戏的演出人员较少,通常只需要两三个人就能完成一场演出,最多不超过七八人。演出通常在晚间开始,地点多选在农户家中较为宽敞的房间内。每个家庭会安排一至两场小型戏剧,演出时间较短,有的仅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较长的也不会超过一小时。由于村落规模较小,往往到了清晨,整个村庄的所有家庭都已经欣赏过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无需支付费用,而是由东道主提供住宿或赠送年糕红橘爆米花等节日食品。如果遇到有人举办喜庆活动,还会被邀请参加宴席以表感谢。

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发展,游春戏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然而,进入80年代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春戏又以乡村文艺活动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

艺术特征

游春戏的艺术表现包括“演、唱、舞、逗”四个方面,其中“逗”的元素尤为突出,通过简单的剧情、朴实的歌舞和幽默的表演,达到喜剧的效果。其音乐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山歌民谣和俚曲小调,瑞安鼓词多采用七言诗句,结尾常常带有“呀、啊、哟、哪”等语气助词,与采茶戏、三角戏的风格相近。演员在表演时经常手持扇子或提着花灯作为道具,妆容和服装相对简单,贴近日常生活的装扮。丑角角色的表演尤为滑稽有趣,常常引人发笑。伴奏乐器主要包括京胡、京二胡以及锣、鼓、大钹、碗锣等打击乐器

戏曲剧目

游春戏的剧目数量有限,大部分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短小剧目,如《十劝夫》《十怀胎》《十采茶》《十采花》《十送金钗》《十盏灯》《闲花灯》《卖酒》《卖茶》《卖花线》《卖广货》《拿蝴蝶》《打花鼓》《大参拜》等。这些剧目的内容反映了农民朴素的情感世界,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演出习俗

游春戏的演出范围一般限于同一地区的村庄,当在一个联内的所有村寨轮番演出完毕后,大约已经临近二月初,这时演员们就会返回自己的村庄,准备春季的农业生产工作。这种传统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

游春戏.建瓯市人民政府.2024-11-08

游春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爱戏网.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