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主战坦克

M1主战坦克即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装备的现役主战坦克。M1主战坦克于1971年12月开始研制,1979年2月投产,1982年1月首批装备部队,先后参与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2022俄乌冲突。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采用了突破性的创新设计,它的主炮威力巨大,整体外形低矮,防护材料先进,人机工效良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具有105毫米炮(M1)、120毫米滑膛炮(M1A1和M1A2),M1主战坦克采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光学主瞄准镜与火炮/炮塔相互独立稳定,火炮/炮塔电液驱动,并随动于主瞄准镜,使M1具备行进间作战能力,由各种高新材料构成的装甲防护,配以先进的装甲车辆生产线。M1主战坦克燃气轮机和自动传动装置的配合使用以及减速装置和转向控制杆的混合使用,使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反应能力提高,并且具有同时完成车辆的加减速行驶以及车辆的转向控制能力。通过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和旋转减振器、液力稳定炮塔和火炮稳定装置,可接收激光测距仪数据输入的弹道计算机以及采用炮口方位、药温以及横风等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综合火控系统。车辆上采用了特种装甲设计,灭火抑爆装置,核生化探测和防护系统,油料和弹药的隔舱化设计以及低矮的车廓,较低的发动机噪声以及较小的红外特征信号等使乘员和车辆的生存性得到提高。

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是取代M60坦克的新一代坦克,首次提出对于火力、防护性、机动性三个硬性指标的均衡具备。美国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主要有M1A1、M1A2改进系列。M1A1系列使用了120毫米主炮来代替在更老的M1中使用的105毫米主炮,还改进了悬挂系统,新的炮塔结构,增强的装甲防护能力以及核生化三防系统等。更新的M1A2系列主战坦克除了拥有M1A1的改进外,还增加了一个独立的车长热像仪,一个非独立的车长武器操控台,定位导航设备,并且提供了数字总线和无线电接口但愿,从而使M1A2具备了在同一战场上的多台M1A2战车之间传递战场图象的能力。

M1 主战坦克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是通过使用车上的火力,机动性和冲击效力去阻滞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武器。美国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的改进发展从最初的单一车辆性能强化发展至信息化、数字化网络下的作战车辆,将坦克的单打独斗作战演变为陆军作战体系间的对抗。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陆军提出更换M60坦克的需求,随后美军与西德展开MBT-70坦克的研发工程。由于MBT-70的技术复杂、车身较重且价格过于昂贵,美国陆军又在MBT-70的研发基础上推出了XM803项目。在放弃一些复杂技术指标后,XM803项目不能具备明显优于M60的总体性能。最终,美国国会先后取消了MBT-70与XM803项目,集中资金进行XM1艾布拉姆斯项目的研发。

1973年10月,在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这次战争中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坦克战。美国陆军对这次战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为了应对这个威胁的本质,在新的美国军队作战原则中,北约欧洲防御具有数量优势的华沙公约武装力量被置于优先地位。兵力对比是决定战役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强调了装甲作战和多兵种合成作战的优点。这种注重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思想在1976年以空地联合作战的概念提出,并且在1982年形成了“空地一体战”的学说。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八十年代早期,北约组织都没有一款主战坦克在坦克的三个基本指标: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取得足够的优势来弥补因为数量不足而带来的劣势。

研制及生产历程

为了实现在最低的成本下得到最佳的坦克设计的目标,美国陆军选择了具有竞争性的研发流程,分别选择了克莱斯勒(Chrysler)公司,M-60系列坦克的制造商和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公司,MBT-70由他们制造,通过资助这两家公司的设计,并从中挑选未来的方案。设计中一个主要的需求目标就是相对失败的MBT-70项目来说,降低单位成本。

1960年,由克莱斯莱汽车公司防卫部门研制生产的M60系列主战坦克开始装备美国陆军。1971年,美国陆军开始着手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制计划,经测试与评估,由克莱斯勒研制的XM1原型车设计被选中,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M1主战坦克。

1973年6月,美国陆军同时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通用汽车的底特率柴油机阿里逊分部公司签约,以制造新坦克的原型样车,项目编号M1,后来被命名为阿布拉姆斯(Abrams,根据Gen。CreightonAbrams命名)。1976年1月,原型样车被交付美国陆军进行测试。1976年11月,在推迟了4个月后,美国陆军宣布克莱斯勒公司的方案被选择作为生产型号进入量产。M1于1978年正式公开。

1979年,生产工作从位于利马(Lima)的陆军利马坦克厂开始,1980年第一台生产型战车完成下线。在1979年起生产的110辆M1初期量产型上。第一辆先期量产型M1则在1981年正式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美国陆军并在1981年二月正式采购7058辆M1,至1984年订单总数已经追加到7467辆,替换了第一线部队中的M60系列主战坦克。

原始型号,最基础的M1,从1984年生产到1985年1月,一共生产了2374辆。该坦克以二次大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艾布拉姆斯将军的名字命名,并于1986年7月正式装备美国陆军。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由通用电气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制造,第一辆M1A1和M1A2主战坦克分别于1985和1986年出厂。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为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陆军生产了总共8800多辆M1和M1A1坦克。

装备历程

1981年,基本型M1坦克的第一批生产型号进入了美国陆军序列,在装弹情况下,重约60吨,使用了普通钢装甲,附加新的由钢铁和其他物质组成的复合装甲,能够防御除动能穿甲弹外的大部分破甲弹的打击。M1坦克的标准生产型号被设计为需要的时候可以配备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mm主炮,但是实际装备的还是在M60主战坦克上使用的线膛炮。M1坦克尽管是105mm口径,但是可以发射美国军队的M833贫铀穿甲弹,能够在2000米的距离上以小于60度转轴倾角击穿420毫米厚度的轧制均制装甲。

M1坦克比其前辈M60系列速度更快,操作性能也更好,同时拥有更小更低矮的侧面轮廓。除了在性能上获得的大幅度提升,达信-莱卡明公司的AGT-1500燃气轮机也比美国陆军装备的其他柴油坦克引擎更加可靠。M1坦克使用了几乎所有最新技术的火力控制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炮长热成像系统、横风传感器和炮口校正传感器。

为了赶上苏联新式坦克的设计,对基础型号M1M1A2主战坦克的改进计划开始了。第二种型号,是从1984年生产到1986年的IPM1(theImprovedPerformanceM1,M1性能增强版),IPM1是在M1A1计划整体完成前利用M1A1研究计划的成果提升M1坦克的一个过渡型号。这些改进包括增强的悬挂系统、防护系统和重新设计的M1A1炮塔和炮架。这些改进由于增加了大约一吨的总重,使得机动性能有少许下降。

第三种型号,M1A1,生产计划始于1985年8月。除了包括在IPM1型号中的改进外,M1A1最重要的改进是使用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120mm滑膛炮,设计了一个由更少部件构成的版本编号为M256主炮。由于更换了主炮,M1A1的火力控制系统也进行了相应修改。

M1A1的M256 120mm主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其中最著名的是M829A1式尾翼稳定贫合金弹芯脱壳穿甲弹(APFSDS,其长杆动能弹头使用贫铀合金制成,炮口初速约为1676m/s,最大作用射程3500米)。M829A1弹药从1991年开始进入现役。贫铀穿甲弹的密度大约是一般钢的2.5倍,能够提供更高的穿甲性能。

经过战后统计,由M1A1坦克新的120毫米M256主炮发射的M829A1尾翼稳定贫铀合金弹芯脱壳穿甲弹在对付苏联和中国制造的坦克时非常成功。M256能够使用的弹药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比如M829(M829A1的一个早期版本,1985年服役),还有M830破甲弹(HEAT,最远作用距离大约为3000米)。  

120mm的M829A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994年开始服役,这是通用动力公司武器与战术系统部为M1A1和M1A2主战坦克坦克的M256主炮生产的弹药,是M829A1的一个技术改进版本。新的弹药在性能上获得了提升,包括使用了新的特殊制造工艺来提高贫铀穿甲弹的结构质量,使用新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弹托,还有新的发射药,这些使得弹药的穿甲性能进一步提高。M829A2由于使用了这些技术,炮口初速比高了大约100米/秒,接近了1800米/秒的炮口初速,与此同时,对膛压有所降低。M829A2的穿甲能力在1000米距离上大约为780mm,3000米距离大约为750mm。  

M1A1系列改进复合装甲,包括其贫铀装甲板。这种装甲提升了战车在动能弹头打击下的存活性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M1A1坦克坦克能够在敌方目视范围内与敌人坦克交火,但被敌方报复火力打击造成的损失风险却非常小。这意味着,M1A1能够击中他的目标并摧毁,但是伊拉克的坦克却不能击中,或者即使击中了M1A1,也不能摧毁他。因为使用了贫铀装甲,甚至没有一辆美军坦克被敌军火力击穿。美军坦克虽然遭到了不少伊拉克苏制T-72和T-72M坦克的直接打击,但是但是敌军的弹头根本不能穿透M1A1的坦克装甲。拥有这种装甲的型号叫做M1A1HA(HA是重装甲的英文缩写),在面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相当于600mm装甲的防护能力,遇到化学能弹头时相当于1300mm装甲(包括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 

1999年,美国陆军启动了对M1A1坦克的创造性升级计划,即AIM(“阿布拉姆斯”综合管理)计划。在位于亚拉巴马州的Anniston美国陆军Anniston仓库,作为合作伙伴的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为这里的超过1000辆M1A1“阿布拉姆斯”坦克进行更新升级。在一个统一的合作协议的指导下,很多工厂在尽最大可能把美国陆军最陈旧的一些M1A1坦克进行翻新。

“阿布拉姆斯”综合管理计划(AIM)是美国Anniston陆军仓库(ANAD)和主要承包商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GDLS)的一个创新性计划,是将老旧的M1A1坦克进行翻新的计划。AIM计划是美国陆军资助的对现有坦克结构进行调整的计划中用来维持近7000辆”阿布拉姆斯”坦克的计划。AIM计划每年投资对进入12年翻新周期的135辆坦克进行翻新工作,当M1A2战斗群开始老旧以后,还需要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90辆M1A2SEP坦克进行翻新。从2006年开始,为了保证20年翻修周期的储备量,美国陆军必须每年翻新90辆坦克。      

2000年1月,第一个年度的45辆坦克的计划完成。到2002年11月,该计划一共将275辆M1A1坦克恢复到了零里程的崭新状态。美国陆军计划在下一个十年继续投资该计划以达到每年翻新135辆坦克的目标。陆军的”阿布拉姆斯”坦克现代化计划包括新的LV-100引擎计划,AIM计划和别的一些计划降低了阿布拉姆斯坦克的后勤开销,减少了维护操作,并且提供了经费支持。

M1A2SEP(系统增强计划,SystemEnhancementProgram),是ForceXXI计划中美国陆军数字战场的核心。M1A2SEP是M1A2的改进版本,在指令和控制系统,毁伤性能和可靠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进。M1A2SEP升级了M1A2坦克的计算机。整个SEP计划升级包含了处理器的升级,真彩平面显示仪,增大的存储能力,用户友好的士兵-机器界面系统(SM1),以及为未来需要提供扩充空间的操作系统。主要的升级包括车长和炮长两个瞄准镜中的第二代前视红外仪,有装甲防护的辅助动力单元(UAAPU),以及热控制系统(TMS)。  

基本设计

炮塔结构

M1 主战坦克由车体和炮塔总成构成。炮塔可全方位旋转,整个车体和炮塔的系统连接是通过一种炮塔座圈(滑环)来完成的,主战坦克的主要任务和作用是通过使用车上的火力、机动性和冲击效力去阻滞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武器。

车体结构

车体由前向后分成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驾驶员坐在车辆前部的正中央。

推进系统 

动力装置

M1主战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车用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装置的主战坦克,ACT-1500C燃气轮机是阿维科.莱卡明公司设计制造的。它由燃气发生器,动力涡轮,间壁式网热器和单级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等四大模块构成,便于维修更换。燃气轮机的标定功率为1500hp(1103kW),体积为1.41立方米,重量为1137kg。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噪音小,排烟少,适应多种燃料和良好的扭矩特性等优点。AGT-1500燃气轮机的缺点是耗油量高,尤其在部分工况下耗油量更大。M1主战坦克的储油量为1912.5L.左前油箱为403.3L,右前油箱为566.9L,以及由4个油箱组成的后组油箱储油941.9L。M1主战坦克的续行距离约460公里,后续推出的更重型号M1A2主战坦克则降至420公里左右。M1主战坦克每天需要补充一、二次燃油,这给后勤补给带来沉重的负担。

传动装置

由通用汽车公司底特律.阿里森分公司生产的X1100-3B型自动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它通过液力变矩器与燃气轮机联成一体,其内装有变速行星排、制动器和可变静液转向机构等。发动机动力经传动装置传递到侧传动器,后又传递到后置主动轮,带动履带,驱动车辆行驶。

行动装置

M1主战坦克采用扭力轴独立悬挂装置和旋转式液压减振器,扭力轴采用高强度钢制成,它赋予负重轮的上弹行程为381mm,回弹行程为78mm。上弹行程是M60A1主战坦克的(163mm)的2倍多,改善了坦克的行驶平稳性和乘坐的舒适性,主动轮在后,有11个履带齿,其外侧装有挡圈,以防止履带滑落。诱导轮在前,每侧有7个小直径双轮缘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第1、2、7负重轮位置处安装有旋转式液压减振器。M1主战坦克的履带采用T-156型挂胶履带,它是一种带有周定橡胶块的双销式销耳挂胶钢履带。每条履带有78块履带板。重达2t、展开长度为15m,使用寿命为850km。1988年以后生产的M1AI主战坦克和M1A2主战坦克采用T-158型履带,它与T-156履带的区别在于采用了可更换的橡胶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改进措施,其寿命比T-156履带增加了3倍,行驶里程达到了3400km。

防护系统

结构防护

M1主战坦克在设计思想上十分重视防护性能,在其最重要的19项战术技术指标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乘员的生存力,车体和炮塔均为复合装甲结构1988年以后生产M1AI主战坦克和M1A2主战坦克则采用贫铀装甲,车体首上装甲水平倾角很小,约为8°,几乎与水平而平行。车体高为1.727m炮塔前装甲和两侧装甲均有倾角,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

M1主战坦克的结构防护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采用隔舱化设计所谓隔舱化就是在车内用坚实的装甲隔板把乘员室与燃料、弹药和动力装置隔开,以减少乃至避免"二次毁伤效应"的发生。例如炮弹爆炸、燃料着火等引起的危险火炮弹药存放在炮塔尾部的弹舱和车体的弹舱内。如前所述,炮塔尾部弹舱装有滑动装甲门与战斗室相通,不装弹时呈关闭状态。弹舱顶部配置有爆炸波排放板,当弹舱中弹引发弹药爆炸时,这种排放板即自行破裂,使爆炸后形成的冲击波向上和向后排出车外弹舱与战斗空则有滑动装甲门隔开,爆炸冲击波不致危及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车体弹舱的下方也有类似的爆炸冲击波排放板炮尾下方,炮塔吊篮底板上有一个呈水平放置的,可存放3发105mm炮弹的弹药架,每发炮弹还有一个保护套,可保证车内安全。

特种防护

M1主战坦克和IPM1主战坦克为每一个乘员配有单兵核生化防护设备它是一种二级滤毒系统,由一个铁皮箱(其内装有1个粗滤器和1个M19型滤毒器,它们被放置在装填手的位置处)、2个M18型滤毒罐、4副防毒面具。4个M3型加温器以及软管和接头组成,M1主战坦克配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有7个火焰探测器,炮塔内有3个,动力室有1个系统反应时间为2ms,灭火时间250ms。此外,M1主战坦克配有烟幕装置,它由发动机热烟幕系统和安装在炮塔两侧的抛射式烟幕筒组成。热烟幕系统由驾驶员的主控面板上的开关控制它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系统内,将柴油喷入排气管组有6个发射管,呈蜂窝状。

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

M1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68A1型105mm线膛炮,它是美国按照英国L7型105mm线膛炮生产的。它的身管长为51倍口径,即为5.355m,寿命为1000发。身管的中后部位置安装有抽烟装置。身管外套有2段铝制热护套,用以减少因受热不均而造成身管弯曲变形的现象。

辅助武器

M1主战坦克的辅助武器为1挺安装在火炮右侧的M240 7.62毫米通用机枪7.62mm并列机枪、1挺安装在装填手舱门滑动枪架上的M2407.62mm机枪以及1挺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勃朗宁M2重机枪12.7mm高射机枪。此外,在炮塔两侧各安装了一组6具抛射式烟幕弹发射器。

火炮弹药

M1主战坦克105mm坦克炮配用的弹种与M60系列主战坦克的火炮弹种通用,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以及烟幕弹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主要有M735、M774M833以及M900等几种型号M735采用钨合金弹芯,出膛初速为1500m/s。M774、M833和M900型均采用贫铀弹芯,增大了长径比。

120mm坦克炮配用的弹种有M830破甲弹及其改进型的M830A1多用途破甲弹,M829M829A1和M829A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XM943攻顶弹M830A1多用途破甲弹加装了弹托和近炸引信,脱壳后飞行速度大大提高,除了用来对付装甲目标之外,还可用来对付直升飞机。M829、M829A1和M829A2尾翼稳定脱壳。

穿甲弹均采用贫铀弹芯。M829A1的出膛初速为1675m/s。它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曾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被美国军队称为银弹。M829A2是一种新研制的动能弹,飞行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改善了首发命中率。XM943攻顶弹是新增加的弹种,其上带有一个前视扫描雷达寻的器,当飞临目标的上空时,用爆炸成型弹芯击穿炮塔顶部的装甲,故适宜于打击隐蔽的目标。 

火控系统

以数字式火控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采用瞄准线独立稳定的指挥仪控制原理,具有行进间射击的能力。由数字式火控计算机、观瞄仪器、稳定系统、火炮/炮塔驱动装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组成。数字式火控计算机是加拿大计算设备公司生产的一种全解式弹道计算机,存储量为7K(M1主战坦克及IPM1主战坦克)和12K(M1A2主战坦克)。它由电子单元和计算机控制面板组成。电子单元有计算元件、电源调节器和用以连接火控系统其它元件的接口。计算机面板有输入数据的数字键盘、控制开关、指示器以及数字式显示器,并具有计算机自检功能和故障自动诊断功能。观瞄仪器有炮长主瞄准镜和辅助瞄准镜、1具车长光学镜(M1A2主战坦克改用车长独立热像仪)、6具周视观察镜和1具12.7mm高射机枪瞄准镜,炮长处有1具可作360°旋转的放大倍率为1x的潜望镜以及3具驾驶员使用的潜望镜等。炮长主瞄准镜为三合一的潜望式瞄准镜,即由昼间光学瞄准镜、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组合成一体的潜望式瞄准镜。炮长的辅助瞄准镜为科尔摩根公司生产的Model939型,其放大倍率和响应观察镜(1x)固定安装在指挥塔的四周,车长可借此进行360°的环形观察。12.7mm机枪瞄准镜安装在指挥塔内,可供车长在炮塔内进行瞄准和射击。车长的光学延长镜的光路来自炮长主瞄准镜,车长通过此镜可看到炮长主瞄准镜中的图像和数据。但车长不能调整放大倍率。M1A2主战坦克车长的热像仪使车长的观察、瞄准和指示的条件更为改善。

指挥控制系统

坦克利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车内外信息搜集、传递、处理显示自动化,保障对本车整个系统的监控乃至与友邻部队协同的自动化系统,又称战场管理系统。M1、IPM1和M1AI主战坦克的指挥控制系统包括通信系统、车际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以及敌友识别系统等等,车内乘员之间的通信联络通过C-10456/VRC车内通话器实施对外联络则通过AM-1780/VRC放大器,C-2742/VRC选频器。R-442/VRC或R-442A/VRC无线电收信机及其天线,RT-246/VRC,RT-246A/VRC或RT-841/PRC-77无线电收发信机及其天线实施无线电收发信机之频率范围为30~75.95MHz,频率间隔50kllz,信道数920个。

此外,还为M1A2主战坦克引入了车际信息系统的新概念,利用车辆电子学技术,即数字式数据多路传输技术,以16比特.摩托罗拉86020微处理机为中枢,并以军标1553B数据总线为通信网络,把全车各系统有机地联为一体数据总线全长约为100m,设有32个接口(其中有多个接口备用),采用的新电子部件和经过改进的部件主要有车长独立热像仪,车长综合显示器,炮塔电子单元,车际信息系统电台接口单元、"辛克加斯"(SINCGARS)电台、收发信机、动力管理系统、炮长控制和显示面板、车体、炮塔位置传感器、火控电子单元、驾驶员综合显示器、定位导航系统、车体电子单元、数字式电子控制单元车体与炮塔之间的座圈等等车际信息系统使用无线电网络的有关规定,即906标准化协议利用数字地图,敌友识别,定位导航、故障诊断、数据通信及显示等技术,实现整个系统与乘员之间、乘员与乘员之间以及坦克与上级之间或友邻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这些交换和共享的信息有本车的方位坐标,部署情况,油料和弹药的消耗情况,车辆技术状况,火力呼叫,目标指示战斗报表、计划与命令等、采用车际信息系统以后,坦克的各项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车长独立热像仪使目标搜索时间缩短45%,单车每分钟射击目标的次数提高50%。又如,定位导航系统使准确抵达日的地的时间提高了96%,公路行军时间缩短42%,避开沾染地区的成功率提高33%,耗油量减少12%,行驶距离减小10%,位置报告精确率提高99%。再如"辛克加斯"电台,其频率范围为30~87.975MHz,频率间隔为25kHz,信道数为2320个,并具有自动调谐,具有抗干扰、自检、通信保密和数据通信等功能。

火炮和炮塔驱动机构采用电液方式,火炮借助液压油缸进行俯仰,炮塔则通过液压电动机和齿轮箱的联动机构进行360的方位旋转火炮和炮塔通过速度陀螺仪、火炮炮塔驱动机构和高低向稳定的炮长主瞄准镜分别达到高低向和水平向的双向稳定。火炮高低俯仰时通过精密解算器和液压系统与炮长主瞄准镜随动。控制装置除前述驾驶员控制面板等之外,还有车长面板、车长超越控制火炮俯仰和炮塔旋转的控制手柄、控制指挥塔旋转和12.7mm高射机关枪俯仰装置等、炮长主瞄准镜上的各种开关和指示灯,计算机控制面板、高低机手柄,方向机手柄、火炮和炮塔动力驱动控制台握把和辅助瞄准镜控制而板等,车长控制面板上有各种开关和指示灯,如车辆电源总开关和指示灯.炮塔电源开关和指示灯、烟幕弹发射按钮、计算机控制按钮,计算机距离输入值的调整开关以及火控系统故障指示灯等车长超越控制火炮的俯仰和炮塔旋转的控制手柄便于车长超越炮长调炮,并向其指示目标,且手柄上还有控制激光测距仪启动和控制火炮以及并列机关枪射击的按钮开关。

传感器

传感器包括安装在炮塔顶后部的横风传感器、安装在炮塔顶中央的倾斜传感器和自动提前量传感器。横风传感器用来测定风速,倾斜传感器用来测定本车的倾斜角。自动提前量传感器通过炮长主瞄准镜把控制分划板中心对准日标中央时的偏移量,来测定火炮射击时的提前量,同时也测定本车的行驶速度这些传感器(包括激光测距仪)测得的数据,即风速、倾斜角、目标距离和提前量均被自动地输入计算机。炮口基准仪也是一种传感器,在校正火炮时,它可确定炮长主瞄准镜与火炮来福纹之间的角度,当雨、雪、阳光和重力等因素造成火炮身管弯曲或下垂,致使此角度发生变化时,主瞄准镜内即显示此变量,炮长即可将这种变最手工输人计算机,即可修正射弹误差,提高射击精度其它有关的数据,如弹种、药温、气温、气压、炮膛磨损量、火炮和炮塔位置等,则由炮长利用其计算机控制面板人工输入计算机。

乘员

“阿布拉姆斯”一共有四个乘员: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车长和炮长的座位在车体右侧,装填手在左侧而驾驶员的座位在车体前部中间。  

车长  

车长的职责是向排首长负责,汇报后勤需要和他的坦克的战术位置。他指挥坦克乘员,确定坦克的运动方向,向上级报告,决定发现目标后的第一时间的反应以及对受伤乘员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让其继续战斗或是退出作战。他还应该是一个使用坦克武器系统的专家,请求迂回火力和地面引导的专业人士。车长必须知道和领会连的作战任务以及连指挥官的意图。他还必须准备随时执行排指挥官或者军士的命令。这些就要求他很好地通过肉眼观察,无线电监听,或者通过战车信息系统(IVIS)和数字屏幕来及时获得战场态势信息帮助判断和执行命令。车长的座位位于炮塔右手边。车长席上装备有6只潜望镜,他能够通过这6只潜望镜对战车外的360度空间进行观察。  

德州仪器(TI)公司提供的车长独立的热成像仪能够全天候的观察外界360度视角,并且能够自动分区扫描,并且还能自动将炮长看见中的目标通知车长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口头交流,还可以备份火力控制参数。整个系统包括一个陀螺稳定的传感器探头,带有用来进行参数选择面板的控制手柄,一个电子单元和一个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探测器范围:俯仰-12度到+20度,水平360度。3.4度窄视场情况下放大2.6倍,10.4度宽视场条件下放大7.7倍。 

车长独立热成像仪(CITV)提供了更好的猎杀目标的能力。第二代FLIR是一种变倍观瞄系统,倍率范围为搜索目标:3-6倍(宽视场),瞄准:13,25,50倍(窄视场)。车长还有一门12.7毫米(0.5英寸)口径勃朗宁M2机枪,位于一个电动的旋转平台上,可360°回转,俯仰范围为-10°~+65°,机枪回转可电动或手动操作,俯仰操作为手动。从M1A2开始,这个动力平台和观瞄设备被更大的车长转塔和一个手动机枪占据了位置。所以从M1A2开始,车长不得不打开舱盖,使用机枪的机械瞄准具瞄准目标。这样做是因为从前的观瞄装置和控制系统被CID和热像仪代替。  

炮长  

炮长的职责是搜索和瞄准目标并且使用主炮或者同轴机枪对目标进行打击。他接受车长的指挥,负责坦克的武器和火控装备的工作。炮长作为车长的助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接替车长的职务。他同时也可以接替车内其他乘员的工作。他的职责还包括:维持坦克的通信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加入并监测通信网络,通过战车信息系统(IVIS)和内嵌数字电路维持数据链,输入图片数据,在操作的准备和计划阶段监控数字显示器等。炮长的座位在炮塔的右侧。炮长的目视瞄准镜和GPS瞄准镜由休斯飞机公司光电系统分部开发。M1和M1A1”阿布拉姆斯”坦克有一个单轴稳定的GPS瞄准镜。该系统在昼间宽视场放大倍率为3,窄视场放大倍率为10,0倍率近距离观察视野时视角为18度夜间红外成像系统(TIS,红外夜视仪),同样由休斯公司开发,在窄视场情况下放大倍率为10,宽视场为3。TIS系统根据视野内不同物体辐射出的热量绘制他们的图象。热像和从一台休斯激光测距仪传来的距离信息一起显示在炮长的目镜上。M1A2“阿布拉姆斯”坦克拥有一台双轴GPS瞄准镜,可以通过更快的目标发现速度和调炮来提高首发命中率。惯性稳定可以比使用单轴系统在更远距离上完成对目标的发现和辨别。瞄准线可以从方位角-5到+5度,高低角-16到22度。稳定精确度保持在100微弧度内,并且瞄准线精度也在100微弧度内。  

M1坦克的休斯激光测距仪包括一个掺铝石榴石激光器,激光发射器,接收器,计时装置和整合到坦克火控系统的逻辑电路。操作者把激光测距仪瞄准目标并且发射激光,当激光束被目标反射回接收器后,就可以根据激光来回目标与测距仪之间的时间的时间计算出距离数据提供给火控计算机。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的波长是1.06微米,可能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休斯公司已经为阿布拉姆斯坦克发展了新式的对人眼安全的激光测距仪,里面装置了一个Raman共鸣器,他能够提供从1.06到1.54微米波长的光速,对人眼无害。休斯的激光测距仪每隔一秒照射一次,精确度在10米以内。  

炮长还有一台Kollmorgen的939型辅助观瞄器,在视角为8度的时候放大倍率为8。火控计算机由安大略省加拿大计算设备公司提供。这台数字火控计算机包括一个电子单元,一个数据入口和一个测试面板。激光测距仪的距离信息被传递给火控计算机,火控计算机自动根据数据计算出火力控制方案。数据包括;提前角测量、由炮口参数系统提供的炮身弯曲度\炮塔根部风俗传感器提供的横风速度、炮塔顶部中央的铅锤倾斜传感器的倾斜度数据。操作者手动输入弹药类型,温度和大气压等数据。

炮长将十字瞄准线对准目标,激光测距仪测出目标的距离并且把距离数据传给火控计算机。炮长指示仪则显示系统状态和火控计算机给出的击发就绪的标记,然后炮长检查是否十字瞄准线已经瞄准目标和是否就绪就可以击发开炮了。

驾驶员

驾驶员驾驶坦克,控制战车移动或者停止以及在何处停下等。在驾驶的时候,他必须不断地寻找在交战情况下地安全行车路线和掩体,保持自己的坦克在整个队形中的位置。如果坦克装备了电子地图,驾驶员还必须不停监视它,并且找出最好的战术通道。在交战情况下,他还要帮助车长和炮长来搜寻目标。驾驶员需要在车长的指令下操纵坦克的运动和进行燃料补给。他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协助其他乘员。驾驶员的座位在战车的前方中间位置,座位上有一个用来显示坦克燃料,电池和电气设备的监控面板。驾驶员有三个潜望镜,或者时在两边各有一个潜望镜,中间装备一个夜视潜望镜。这个潜望镜可以提供120度的视角。

驾驶员的夜视装备使坦克具备了在夜间或者其他比较恶劣的观察情况下和白天一样的机动能力,如雾天,沙暴天气或者硝烟弥漫的战场。AN/VSS-5驾驶员视觉增强装置(DVE),由美国陆军通信与电子司令部委托德州仪器(TI)开发。是一个328x245的探测单元阵列,不需要进行冷却,工作在7.5-13微米波段上。AN/VSS-5的观察视野为40度方位角高低角30度,凝视视场为方位角正负190度,高低角从负50度到正20度。  

AN/VAS-3驾驶员热像仪由Hughes飞机公司的光电系统分部开发,安装在在科威特的M1A2主战坦克”阿布拉姆斯”坦克上。AN/VAS-3是一个60单元阵列的镉汞(热像仪),工作波段是在7.5到12微米,由一台SplitStirling0.25瓦的引擎提供冷却。观察视角为方位角40度*高低角20度,凝视视场为方位角100度和高低角40度。

装填手

装填手负责为主炮和同轴机枪进行装弹,他还要操作装填手用的机枪。他需要根据通信设备传来的车长的命令来装填和检数弹药。在战斗前,装填手还要负责搜索目标和执行对反坦克导弹的警戒任务。他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车长来指挥驾驶员控制坦克维持阵型。  

在必要的时候,装填手还需要帮助其他坦克乘员。因为装填手的位置既可以观察坦克四周的情况,也能看到坦克的数字显示屏,一般指挥官甚至把他们仅次于车长第二有经验的乘员作为装填手,而为同轴机枪进行装弹的任务就交给了炮手来完成。如果装填手不能执行任务,那就意味着车长必须对更大角度的反坦克导弹来袭范围进行警戒。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延伸型号

IPM1型

IPM1(theImprovedPerformanceM1,M1性能增强版)是在M1A1计划整体完成前利用M1A1研究计划的成果提升M1坦克的一个过渡型号。这些改进包括增强的悬挂系统、防护系统和重新设计的M1A1炮塔和炮架。改进由于增加了大约一吨的总重,使得机动性能有少许下降。

M1A1型

为了应对苏联的新型坦克发展,美国军队在M1的基础上使用了一些新型技术,开发了M1A1型坦克,其中M1A1最明显的特征是换用了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M256型120毫米口径滑膛炮。由于更换了新的火炮,M1A1同样装备了全新的火控系统,能够在战场硝烟和恶劣气候环境下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相比M1坦克,M1A1坦克也换用了新型的复合装甲,新型复合装甲含有贫铀装甲板,这种复合装甲不仅善于防护破甲弹的攻击,还大大提升了抵挡动能穿甲弹的能力,在伊拉克战场上,不少M1A1坦克遭到了苏制T-72系列坦克的正面攻击,而能穿透M1A1贫铀复合装甲的打击却占少数。

M1A2型

M1A2型坦克是M1A1坦克的进一步升级,是一款应对未来战场的信息化主战坦克。M1A2与M1A1外观相似,首次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坦克内部则是彻底的重新设计。M1A2还增加了车际信息系统(IVIS),允许车辆之间进行自动连续的信息传输,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M1A2坦克最具代表性的是改进型M1A2SEP坦克(系统增强计划,SystemEnhancenmentProgram),作为美国陆军数字化战场的核心。M1A2SEP型坦克升级了计算机,配备彩色显示屏、全尺寸键盘、数字地图,更新型M1A2SEPv4处于开发中。

改装车辆

除了坦克车辆,M1系列的地盘也被改装为其他用途的装甲车辆。例如,M1Panther扫雷车,在M1坦克的基础上拆除炮塔,在车头等部位装设扫雷装置。M104重型架桥车,将重型桥与M1地盘连接,在作战行动中担负紧急架桥的角色。

服役情况

M1主战坦克于1971年12月开始研制,1979年2月投产,1982年1月首批装备部队,先后参与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有8000余辆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在全球各地服役,在中东战地新闻中时常出镜。

海湾战争

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随美国军队经由沙特阿拉伯初次投入战场。

伊军由于没有有效的夜视仪器,夜战中只能发现800米内的目标,且无法准确瞄准射击。而美军主战坦克使用高效的夜视装备,可以在2000米到2500米距离上准确射中伊军坦克,伊军在战斗中没有办法有效发现美军坦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伊军坦克无力防御美军坦克贫铀穿甲弹和高效火控系统的打击。美军火控系统具有高准确度,在运动中射击低速敌军装甲目标的首发命中率高达90%。

美海军陆战2师4营B连的12辆M1A1坦克遭遇伊军共和国卫队塔瓦卡第三机械化师的35辆坦克。美军12辆坦克第一次齐射就全部命中目标,摧毁1500米外伊军12辆坦克。实战中,美军第二骑兵团E连十几辆坦克,23分钟内摧毁伊军T-72坦克28辆和55辆其他坦克装甲车。而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二装甲旅45分钟内全歼麦地那师1个装甲旅,摧毁55辆T-72和近百辆其他坦克装甲车,混战中美军自己只损失3辆M1A1坦克(基本都是轻伤)。在整个海湾战争中,美军仅有9辆M1A1被伊军坦克击中后毁伤,其他都是毫发无伤。这些坦克中,仅有4辆被完全击毁无法被修复。

伊拉克战争

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由于M1A2等主战平台都嵌入了车际信息系统,从指挥部军官到前方士兵都能从电脑屏幕中共享各种侦察装备提交的定位和图像信息,从而能够快速判断敌情、策划战术以及调遣装备和士兵。例如,士兵在行驶的M1A2坦克中可通过电脑屏幕查看电子地图,监视敌人位置,通过卫星图像对建筑物进行搜索,并收取指挥官命令。

M1A2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装有车长独立稳定式热成像仪,该热成像仪具有猎歼式瞄准镜的目标捕获能力,提高了坦克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与敌交战的能力。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美国陆军装备的M1A1和M1A2主战坦克M2步兵战车、M113装甲运输车以及AH-64D直升机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一道向巴格达推进,为合围巴格达立下了功劳。在伊拉克战争中,在巴格达南面数辆车与7辆T-72在50米距离上对战,美方毫无损失。

阿富汗战争

2010年11月19日,美国军方向阿富汗战场调运主战坦克。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和北约部队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2010年10月批准向阿富汗战场部署16辆主战坦克。这些“M1埃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最初交由阿富汗西南部地区赫尔曼德省的美军使用,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当地与阿富汗塔利班展开激战。美国军官表示,这种68吨重的坦克能够在一英里外的地方摧毁一座房屋。

2022俄乌冲突

2023年1月25日,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31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称装备这些坦克之后,乌克兰军队可以更有效地遏制俄罗斯军事行动。2023年9月25日,首批美制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运抵乌克兰,2024年2月,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出现在前线。

2024年2月26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部队控制了阿夫杰耶夫卡方向的拉斯托奇金诺村,摧毁了一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次日,俄军在库皮扬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阿夫杰耶夫卡等方向击退乌军多次攻势,摧毁包括1辆美制"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内的2辆坦克。同年3月3日凌晨,俄军击毁了乌军第三辆美制艾布拉姆斯坦克。4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方向击毁了一辆美制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2024年8月,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网站报道称,一台美制“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地区被炸毁。该媒体表示,据估计,近半年内,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31辆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中已有近20辆被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摧毁。

参考资料

美军承认数辆M1主战坦克或落入极端组织手中.中国网.2023-09-27

嘲讽拉满?俄媒称“俄士兵录视频”感谢美国向乌提供“艾布拉姆斯”坦克.环球网.2024-03-04

M1主战坦克发展史.读秀.2023-09-27

中美俄4大主战装备哪家强?中国目前多点落后.中国网.2023-09-27

[科普中国]-当今陆战之王,美国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科普中国网.2023-09-27

大众卖香肠丰田织布 你以为他们只会造汽车?.中国网.2023-09-27

北约演习中的美军M1主战坦克.中国网.2023-09-27

美军M1坦克发展历程:M1A3研发计划因经费受阻.中国新闻网.2023-09-27

美国向阿富汗调运主战坦克 为阿战9年来首次(图).中国新闻网.2023-09-27

美国缘何鼓动升级对乌军援.新华网.2023-11-26

首批“艾布拉姆斯”坦克运抵乌克兰,克里姆林宫:美国坦克一样会燃烧.观察者网.2023-09-27

泽连斯基:已有反攻“明确计划”.今日头条.2024-02-26

俄国防部:俄军已控制阿夫杰耶夫卡方向拉斯托奇金诺村.今日头条.2024-02-27

画面曝光!俄军在前线摧毁乌军首辆美制M1A1坦克.今日头条.2024-02-27

俄军称美援乌M1坦克首次被摧毁 克宫回应.今日头条.2024-02-27

俄称打击乌军坦克军车 还击落1架苏-25战机 拦截“海马斯”火箭弹和多架无人机 乌称俄军战机和侦察无人机.今日头条.2024-02-28

#俄媒称俄军击毁第三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微博.2024-03-04

俄称击毁乌军又一美制坦克 乌称打击俄指挥所.广西新闻网.2024-04-02

美供乌“艾布拉姆斯”坦克多数已被摧毁.央视新闻-今日头条.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