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字厶[sī],祖籍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táo])。唐朝宗室大臣,李世民第三子,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所生,为李愔[lǐ yīn]同母胞兄。

李恪善骑射,文武双全,李世民曾与长孙无忌讲他很像自己。 武德三年,李恪被封为长沙市郡王,累迁吴王、安州都督。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627年),晋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王建,同时被授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区都督,后因犯事免官。永徽之治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汉中市都督。永徽之治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之治四年二月,长孙无忌处理房遗爱谋反案,诱导房遗爱诬陷李恪参与其中,李恪被赐自尽,他的四个儿子皆流放。神龙元年(705年),李恪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重新以亲王礼改葬于高阳原。

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李昪李昪[lǐ biàn]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人物生平

早年封王

李恪(619年~653年3月6日),字厶,籍贯为陇西狄道(今临洮县)。李恪为李世民庶长子,为第三子。 武德三年六月,李恪被封为长沙市郡王,后进汉王。贞观二年(628年)五月,与越、燕王同时受封,为王建,遥领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犍[jiān]邛[qióng]八州军事,并管辖巂[xī]、南宁市等共计三十六州。同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书说,宗室礼仪不能颠倒长幼尊卑。王爵相同的情况下,在皇子拜见诸位叔叔时对方不用进行答拜。李世民于是下诏对皇子的叔叔李元晓等说,不必拜答吴王李恪、魏王李泰两兄弟的拜见。贞观五年(631年),改秦州区(今甘肃天水)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皆因李恪当时幼小而并未赴任;

赴职封地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为了庶出的李恪早日知道自己的责任与本分,便将他实领外放为济南郡(今山东济南)都督、齐淄青莒[jǔ]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到职后李恪因为血气方刚处事等被有司责问。贞观十年,李世民不顾魏徵等人的劝诫将皇弟与世子们的爵位世袭,李恪因此改封吴王,被授潭州都督。后来李恪因骄纵不堪再次受朝廷谴问,唐太宗告诫他要知道人间疾苦,并派西韩州刺史权万纪为吴王长史管教他。

因事罢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授李恪官为安州区(今湖北安陆)都督、安随温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他到任喜好田猎嬉戏且践踏秧苗,种种事情后来被侍御史柳范弹劾而罢官。贞观十二年,李世民授书告诫李恪:他作为皇帝的至亲要勤勉地思考治国之道,学习西汉刘德刘德东汉刘苍刘苍的美德以德服人;以义理为处事,以礼节制约内心,对于恶劣风气及罪恶行为要慎重对待,不要惹得像燕王旦那样的下场;在外要合乎君臣之礼,对内还是父子之情,要磨砺意志,永远安健。次年,李恪又回到安州区都督任上,没有再惹是生非。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在群臣压力谏诤下废除世袭诏,李恪此后在太宗朝的官职变化不详。

因储冤亡

贞观十七年(642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而废,于是众人拥立第九子李治为储君。一日,心血来潮的李世民想把年幼的李治换成稍年长的李恪,在司空长孙无忌私下力争后便断掉想法,由此李恪的存在被长孙无忌忌惮。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拜李恪为司空汉中市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他为太子上师。永徽之治四年(653年)春,房遗爱谋反案事发。房遗爱想效法纥干承基[hé gàn chéng jī]以求活命,主审此案的长孙无忌便让他诬陷李恪也参与了此事。案发时李治对左右人说此事牵扯到自己的至亲而不想杀他们,被兵部尚书崔敦礼驳止。二月初,李恪被缢杀于宫中。李恪弟弟被废为庶人,其子孙也被流放;财物被唐高宗李治推在观德殿比弈,而司空的头衔赐给了功臣李勣[lǐ jì]。

平反得遂

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等获罪被诛杀,李恪被追赠郁林郡王并立庙祭祀,纳河间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为嗣。光宅元年(684年),李恪的后辈被赦免,当时恰郁林县侯李荣获罪,李恪长子李千里(仁)得以袭爵。神龙元年(705年)唐朝复辟,李显李旦追赠李恪司空,以亲王礼改葬高阳原。二年(706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李恪冤平反。

后朝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南唐升元三年),南唐初立。是年正月二十三日,南唐国主李昪[xú zhī gào]听从江王徐知证等的数次请求,”恢复”李姓并建立李唐宗庙。二月初三,南唐朝廷更改太祖徐温的庙号为义祖,并祭祀李氏父母。当月十八日,徐知改姓氏为李,名。同时,他令百官讨论先人合祀之事,最终李渊李世民与义祖同时受祭。

当时,南唐国主李昪考虑认吴王李恪为祖先来进一步解决血缘世系问题,而且又有人说郑王李元懿比李恪更合适(李恪是被诛死的),于是李昪让众人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结果大家认为吴王李恪的孙子李祎有名望,且他的儿子李岘更是宰相,于是南唐认吴王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李岘的五世孙直到李荣,他们的名字生平也均进行撰写。李昪后又认为先唐经历了三百年共十九位皇帝,追认十世太少。相关的官员便以三十年为一世向前推,把南唐国主李昪生年定在李儇文德年间(888年),则只差五十年。后来南唐国主采纳了这种说法。

同年三月初八,南唐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元善见,从曾祖父开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庙号和谥号

人物评价

成文于李恪身死后的《大唐故恪墓志铭并序》称在齐州都督任上的李恪“春秋鼎盛,血气渐刚”。

李恪儿子李玮的墓志《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中赞李恪作为李世民的爱子,“朝望”等甚高。 

《李恪第四女信安县主墓志铭》记在太宗崩逝李治即位之际,李恪是以“英杰亲贤”名誉朝野。最后他是被臣与谗言所害,为“非命而”的。

李恪玄孙李宙的墓志《唐故中大夫复州刺史嗣吴王墓志铭并序》载称李恪“光化抠”且“和大”。

后晋刘昫[liú xù]等人在撰写《旧唐书》中认为,李世民诸多子嗣中,李泰与李恪是最贤能的,并且李恪因“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被长孙无忌所忌惮。

北宋王钦若等人在《册府元龟·宫臣部·正直》中载,命西韩州刺史权万纪为吴王长史,看管当时因“骄纵”而被责罚的李恪。而于该书《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仪貌·材艺》中记载李恪少年擅长骑马射箭,令李世民“甚爱之”。

宋代官员张唐英在《历代名贤确论》中记:“已经立李治后又议立李恪,使得李恪遭到猜疑而被罗织罪名,这些都是唐太宗个见独断的失误之处。皇子身份贵重无可复加,却因建储失误见杀,如此与生于平凡家庭,安详一生的人相差太远。后来长孙无忌流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死去,天下都认为他寃枉,然而亦有人怀疑这是长孙无忌诬杀吴王恪的报应。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荆王李元景年长而有功劳,李恪是皇亲且贤良,李道宗又是同姓元勋。若使他们活着,武氏未必能以自己一个妇人统制唐朝。···李世民一言失误,所问其人,如此他的爱子李恪性命不保,聂氏宗祠继承出现断裂。

史料故事

柳范进谏

贞观年间,吴王李恪在安州区都督任上好于田猎嬉戏,并毁踏农田。事情被侍御史柳范弹劾使唐太宗知道后,认为是李恪的左右人没有管教他,便想拿吴王长吏权万纪治罪。侍御史范进听后,便对道房玄龄辅佐李世民都无法谏止他田猎,如此不能单加罪于权万纪。唐太宗大怒,拂袖入内殿。过了很久,李世民单独召见柳范问为什么要顶撞他。柳范回答道大家都说皇帝如果圣明,臣子就应该正直。李世民仁德圣明,他不敢不进自己的愚直。太宗于是才打消了怒气。

预言成真

永徽之治四年(653年),李恪受诬临死时骂长孙无忌是弄权奸佞,诬害良善的奸臣;倘若祖宗社稷有灵,长孙无忌一定会在不久后族灭。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使人污蔑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谋反,后又与吏部尚书李义府使大理国袁公瑜重审长孙无忌,逼得他自缢而死。其子孙流放,家产抄没,李恪预言成真。

个人争议

序位争议

新旧《旧唐书》中记载,李恪为李世民李世民的第三子,但根据出土的李恪的墓志,上面明确记载李恪为“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墓志的记载与新旧《唐书》有别,原因在于李世民第二子李宽李宽于武德三年出继于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所以在唐初应不计入太宗之子行列,故而李恪在墓志上记载为“太宗第二子”,新旧《唐书》都编撰于唐朝灭亡之后,是后人按照事实所排行的结果。

追祖争议

资治通鉴》则称李昪称帝后认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为祖。而《旧五代史》记载李昪自称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的后代;《新五代史》记李昪是李纯的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

人物关系

考古发现

李恪墓志

2005年7月,在西安市长安区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志被发现。但是由于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坏,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为李恪最后葬地,可能性颇大。《李恪墓志铭》现存西安市长安博物馆。

安陆王子山吴王妃杨氏墓

吴王妃杨氏为李恪的第一任妻子。该墓葬位于安陆市县木梓公社曾毛大队王子山南岗上,东距县城14公里,西距木梓村集镇1公里,北距安(陆)天(然)公路200米。1979年4月被当地社员发现,后经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共同于1980年1月前相续清理完成。

此墓规模较大,早期受到过破坏。随葬器物出土时很零乱,有瓷器、陶俑、陶禽畜、陶模型器、金头饰、波斯银币、铜器、珠玉器、等300余件。出土墓志一方,名为《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羊元坊出土李恪墓.长安区图书馆.2023-05-23

唐太宗李世民 (1994).豆瓣电影.2023-05-23

大唐情史 (2002).豆瓣电影.2023-05-23

贞观长歌 (2007).豆瓣电影.2023-05-23

无字碑歌:武则天传 (2006).豆瓣电影.2023-05-23

武媚娘传奇 (2014).豆瓣电影.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