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是清代袁枚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三十四卷,其中正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集《续子不语》十卷,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
清朝康乾年间社会安定,市井文化得到发展,促使文艺创作更加贴近现世人生,表现个体的感情与感受;与此同时清廷在文化上施行高压政策,使得民间对于时政默言,于是当时的文人为了以想象和虚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尤其是聊斋志异这种影响和推动了志怪小说的发展的著作出现;作者自述“一生心性爱疏狂”,平生爱好采集一些怪力乱神的民间故事,亦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袁枚在《子不语序》中写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是对书名的注释,而书中内容多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后“书成,初名《子不语》,后因与元人作品重名,遂取义于《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南北朝时已有《齐谐记》、《续齐谐记》,而改名为《新齐谐》。
《子不语》通过对神仙鬼狐、奇闻异事、世态人情、社会积弊等各个方面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世间百态、世情冷暖、社会矛盾等问题,体现了其进步的观念和“性灵说”思想。书中以平实、简约、诙谐的语言风格;实录、纪传、预叙等叙事手法;幽默、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近代文学家鲁迅认为《子不语》文笔平实自然,其过于率意的文风正是作者袁枚的写作用意。袁枚的《子不语》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被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至今为人们所研究与阅读。
书名
“子不语”应出自于《论语》中孔子在鬼神问题上的见解之语,即“子不语怪、力、乱、神”。袁枚在《子不语序》中写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亦恰好证明于此。而后因该书名与元人作品重合,更名为《新齐谐》,是依《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之义所改。但袁枚并未放弃“子不语”作为书名的意愿,在自刻本的版心仍保留“子不语”三字,而该书在人们传阅之中最以“子不语”之名辨识度高、别出心裁,如此后世便以较具特色的“子不语”定名。
有学者从袁枚诗中推测他曾想用“续夷坚志”四字改换重名的“子不语”,但又与前人元好问《续夷坚志》一书重名而作罢。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袁枚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四朝,在“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产力处于上升时期,市井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它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促使文艺创作更加贴近现世人生,表现个体的感情与感受。袁枚息心归隐江宁区(今南京市)小仓山随园,在江南度过了较长时间。
清廷为统治而控制舆论,在文化上针对思想文字进行清洗,如此民间不敢言涉时政,而当时文人受此迫害扎入故纸堆,抑或以想象和虚构手法写文来达到讽刺的效果,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出现使得志怪小说随之发展,《子不语》便是受其影响而涌现出来的笔记体志怪小说,并在后有着陆续增补,是为《续子不语》。
作者背景
《子不语》作者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紊,晚年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绝意仕途后尽其才于文词诗歌,重视性灵、人品气节和学问根,是清代诗歌流派“性灵派”的巨擘。袁枚一生著作等身,其中绝大部分保存在《随园三十种》里,又以《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琐记》《子不语》等较著名。
袁枚平生爱好采集一些怪力乱神的民间故事,其资料来源较广。与此同时袁枚创作《子不语》是为了休闲娱乐,撰写较为随性,如此符合其疏狂的个性。
出版历史
《子不语》在道光、同治年间受到清统治者视为禁书有着禁绝,如此版本较为丰富。截至目前,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清乾隆戊申本(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是所存《子不语》最早刻本。而包括《新齐谐》二十四卷、《续新齐谐》八卷的同版式单行本也藏于国家图书馆内。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间刊刊《随园三十种》,包括《新齐谐》二十四卷、《续新齐谐》十卷。此后主要有嘉庆二十年(1815)美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勤裕堂排印《随园三十八种》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1914 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1986年齐鲁书社崔国光校点本;1987 年岳麓书社朱纯点校《续子不语》单行本等版本。
作品内容
作品简介
《子不语》全书共三十四卷,其中正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集《续子不语》十卷,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袁枚在《子不语序》中写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是对书名的注释,而书中内容多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
《子不语》内容驳杂,有搜神、志怪、鬼魅、奇人、幻术、秘闻等内容,涉及到鬼怪奇闻、自然地理、社会礼法宗教、世态人情、社会积弊等各个方面。故事描写富有浓重的生活气息,文中通过城隍、土地、冤鬼、鸦头等神鬼形象以及官吏、市民、书生等人类形象所构成的故事,展现一副完整的阴阳间相融合、人鬼神共生存的“社会”画面,反映了人性情感、现实生活并理性地揭露了社会的弊端。如卷八《土地受饿》、卷九《地藏王接客》、卷十六《阎王升殿先吞铁丸》等篇目揭露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官场的尔虞我诈等社会积弊;续卷二《沙弥思老虎》、续卷五《郭六》等篇目体现了反对禁欲、即情求性的思想;卷十一《秀民册》、续卷五《麒麟喊冤》等篇目抨击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卷四《鬼有三技过此鬼道乃穷》、卷十九《观音作别》等篇目展示了对偶象、鬼神、佛道的排斥。
作品目录
以上出自于。
角色介绍
神鬼
《子不语》里创造了许多谐趣化、人格化、人情化,并且贴近人世的鬼神角色,如《狐祖师》中强占民舍捉弄处士的狐精、《羞疾》中因生前遭到嫂子嘲讽而进行复仇的女鬼、《雷诛不孝》中将虐待七十岁老母之人进行击毙的托尔、《秃尾龙》中被他人厌恶而失去尾巴,如此对其复仇的龙。
袁枚所塑造的“眉目言笑,宛若平人”的鬼鬼神神,就是人类本身,他所揭露的鬼神世界的一切荒诞、滑稽,烦恼欲求,也是对人间社会的模拟。袁枚在《子不语》的序言中说,其编撰《子不语》在于“以妄驱庸,以骇起惰”,即是以荒诞怪异来警示世人,拿神鬼幽冥之事以唤醒世人。与此同时《子不语》亦记载了诸多僵尸,并对其有着较仔细的划分如干僵、飞僵、绿僵,并以僵尸的轻重分为游尸、伏尸、不化骨三种(见《续子不语·卷五》)。
官吏
在《子不语》中一些故事主体为官员和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在阳间或是阴间的官吏都有相似的表现。《子不语》中的官吏主要有以下三种:循吏,如《酆都知县》中的奉职循理的刘纲、《汉江冤狱》中因对前任冤案再三审讯而被上司驳否,只好辞官礼佛的县令曹震亭;《治妖易治人难》中因合理办理狐仙争夫案而为民所重的县令刘某;酷吏,如《平阳令》中毫不爱惜百姓、思想顽固迂腐、彰显清正而施刑残酷之吏的朱铄、《真龙图变假龙记》中沽名钓誉,却在审案时滥行刑罚的县令宋某;贪官,如《阎王升殿先吞铁丸》中的贪财好利、颠倒是非、欺压良善的某县令、《饶州府幕友》中贪吞灾粮,害人害己的县令;《盗鬼供状》收贿资七千两,最后得报应自缢床头的郯城县某官令。通过对各种类型官吏形象的描写,《子不语》中蕴含了袁枚“民本”、关心百姓疾苦、向往政治清明等吏治思想。
市井人物
《子不语》中,主要人物中涉及市井人物的篇目占比46.7%,所涉市井人物身份128种,于全书各卷均有出现。其中,有钱店老板、当铺老板、屠户、卖浆者等商业行当的人物;缝衣者、针线娘、染工等以技艺为生的手工业者;道人、禅师、尼姑、卜卦行道者等方外人士;恶少、盗犯等地痞无赖;皂隶、更夫等衙门底层工作者;矿夫、车夫、婢女、武仆等以职业为生者等。而袁枚立足于真性情,抒发真情感,重视灵感的创作基调,在此作描绘大量市井人物的原因正是他“反理学”思想的体现,其藉望通过笔下市井人物的人间百态来表明自己反映现实、讽刺世态、讴歌人性的态度。
主题思想
<子不语》是作者袁枚的自娱之作,但其中一些文章亦凸显了袁枚进步的思想观念。小说具有较强的袁枚特色,体现了积极入世的态度,对于现实问题的关心,并以严肃、客观冷静而不失诙谐的文笔对一些问题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及回答。
影射现实,针对社会积弊
《子不语》里借故事映射、讽刺、批判了官场关节、吏治腐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科举弊端、世风日下等众多社会积弊。卷十六《阎王升殿先吞铁丸》写贪官李某,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阴间判罪时申辩他平时不吃牛肉,做官时严厉禁止私自宰杀,希望以这个功德来抵消他的其他罪名。而判官驳道:“民脂民膏,即人肉也。汝作贪官,食千万人之膏血,而不食一牛之肉,细想小善可抵得大罪否?”文字贬斥贪官搜刮民财、敲骨吸髓的社会现实,还显露出了贵人的思想。
肯定情性,反对禁欲主义
袁枚能够接纳市民思想,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在明人李贽的“童心说”提出“性灵说”,在创作上重视人体生命的情感体验,而其肯定人类情性与欲望的思想在《子不语》中也有相应体现。卷十六《全姑》,写某县令“自负理学名”,为防他人认为自己受贿减刑而严格处罚私通的全姑与陈生,最终全姑被官卖做妾,陈生受了满杖刑后归家月余而死。侠士刘孝廉批判道:“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行当有报矣。”不到十年后,县令午餐时被一少年击打后背,后背肿胀发红,状似陈生受杖刑的臀部,后不到十日而卒。
反叛教条,抨击科举弊端
袁枚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深的学识,并受之很大的影响,如“乐自寻孔颜,学不拘汉宋。”(《七十生日作》)、“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山居绝句》)。但他跳出读经、科举制度的樊篱,在《子不语》等个人论著言行中大胆反叛程朱理学、以八股时文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统治中国思想界长达二千余年的传统诗教和儒家经典,对以往赖以建封建王朝秩序的儒家文化进行质疑,认为儒家教条不等于普遍的道德准则。卷九《地藏王接客》中痛骂了因三中副车不第而愤愤不平的某儒生:“自称能文,不过作烂八股时文,看高头讲章,全不知古往今来多少事业学问,何无耻之尤也”;《秀民册》中有称“人间以鼎甲(状元)第一,天上以秀民(有文而无禄)第一”的官吏,并借其口道出“中科甲的人并不一定有名。而并不中科举,但因具有真才实学而为后辈钦慕”的作者观点。
反对偶象,蔑视鬼神佛道
鬼神佛道是袁枚影射现实的一种特定的艺术手段,对被人当作偶象的东西的抨击,表现了他反对偶象、蔑视鬼神、力排佛道的思想。《子不语》中记录了大量不怕鬼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敢于骂鬼、赶鬼、打鬼、捉鬼的人物形象。如卷一《鬼着衣受网》中的叶道士、卷二中的《叶老脱》和《鬼畏人拼命》中不惧鬼神,在住旅馆时还吓跑鬼怪的介某。此外,《子不语》中的见鬼者,多是神志昏迷、弱不经风的病人以及少女等身弱之人,是所谓“疑心生暗鬼”“怕处有鬼”之言。而袁枚在《子不语》中对于佛道亦进行抨击,将其攻击矛头指向不受清规的佛教僧侣,或几次直指佛与菩萨本身。《观音送别》为作者自己亲历,因女佣张妈每日准时拜堂礼佛,呼其做事不应而怒踏佛像,并同时不许家人随之拜佛;《凡肉身仙佛俱非真体》中为骗取信徒钱财而钉死表演“活佛升天”者的一众恶僧。而在抨击道教方面,袁枚一边在文中称之为“妖道”,一边在《子不语》中揭露道士利用邪术害人的把戏。《李通判》中记录有以治活李通判为名,实则使用巫术蒙骗家人以图财色,最终被天谴的某道士;《炼丹道士》中骗得礼部尚书张履支持炼“长生丹”,实则为敛财终无进展,最后在大宗伯妻子的日夜监视中逃脱的朱道士。
崇尚传统美德,相信善恶终有报
《子不语》对中国传统的美德表现出了崇尚之情,如肯定忠、孝、义,摒戒贪、财、色、不忠不孝等。续卷十《屈丐者》中的乞丐某拾金不昧,仗义救人,最后不仅自己的病被治愈,还组织了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卷六《义犬附魂》中的义犬死后托魂来救主人。而对于人性中丑陋的部分,小说则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卷二十三《雷诛不孝》中,张二性凶恶,对母亲极不孝顺,稍不如意,就打骂老母亲,最终被雷给震死;《雷击两妇活一儿》中一接生婆在偷雇主家金钱后不承认,其女还欲刺死婴儿,结果母女二人被雷劈死。与此同时《子不语》亦宣传因果报应,有表达“善恶终有报”的思想,如在《子不语》续卷八《韩六三事后又缀一事》中有作为父亲的戴七作孽,其子六龄童却代父受到因果报应,丢掉性命;《驴大爷》中某高官长子为富不仁,残暴多端,及死后被阴府投为畜生。
达观面对生死
《子不语》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袁枚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卷十二《挂周仓刀上》中绍兴钱二相公学神仙炼气之术,想长生不老,受到伏魔大帝的训斥:“不顺天地阴阳自生自灭之理,妄想矫揉造作,希图不死,是逆天而行,亦有不合。”卷十二《棺床》里沈翁平日达观,认为死亡乃是自古都有的事情,何不预先演习,在七十大寿以后定作了个寿棺,把寿棺当作床帐,每晚在其中入睡;《陈紫山》中知道人生期限的陈紫山面对死亡淡然处之,并积极面对。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子不语》语言的基本风格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不事雕琢,平中见奇,仅依靠平实的语言和白描的方法而表现出生动的物象和人物的心理。言少意多、简洁扼要的文辞使得小说语言简洁凝练,简约自然,表现力强,主要表现为用寥寥数语将一段奇闻逸事生动完整地呈现出来,并用简省的表达方法为叙事增加生动性;与此同时《子不语》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是袁枚乐观狂放性格的写照,亦符合袁枚创作该作品的动机和态度。在书中作者使用较准确的语言描绘滑稽荒诞的事物,并加以强调事物细节的诙谐特质,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讽刺意味。
《子不语》的描写惜墨如金,意蕴丰富,如《怪风》 (卷六) ,写大漠:“白草黄云,一望无际”,写出大漠色彩之单调,并突出大漠的空阔无边。写怪风过后:“麾下三十六人,满面皆血,石子嵌入面皮,深者半寸。”“满面皆血”,是怪风给人造成的伤害,而脸上石子“嵌入”半寸,通过极少的语言展现怪风之威力。而细节、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朴实的描写具有丰富性。如卷十二《棺床》中,陆遐龄求宿沈家,房停一棺。二鼓时,棺前盖掀起,有翁“白须朱履,伸两腿而出”,还“翻其《周易风水》,了无惧色,袖出烟袋,就烛上吃烟”,后“入棺,自覆其盖”。天明始知,乃沈父以棺作床而已。此篇采用白描,通过出棺、翻《易经》、吃烟、回棺等行为的简单描画,一个平日达观而“演习”死亡的老者形象便刻画出来。
《子不语》语言诙谐并善于抓细节表达,书中便是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格构成了其幽默艺术的表层结构,即倒反格、藏词格、仿拟格、反讽格、析词格等。如袁枚运用了藏词格,选取来自儒家经典《论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子不语》的书名,并以一句隐藏的“吾偏语之”对书名进行完整理解;且袁枚运用倒反格,“子不语”在此处的表面意思与内在意思完全相反。如此两种辞格的同时运用使书名增加了含蓄之感,幽默感也自书名就得到了体现。出于作者著书动机,《子不语》行文亦充满了游戏性与揄之感,其写作的内容与思想通过幽默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出来,为读者带来喜悦、紧张、愤怒等情感反复,及语意上的期待扑空、情感释放等,如《枯骨自赞》(续卷一)讲出一个官员生前好被人奉承,及死后无人再奉承,便自个在棺材中“自称自赞”,如此袁枚将人物性格变相夸大至于滑稽荒诞,令人捧腹一笑的同时意味到作者对官场丑态的讽刺。
叙事手法
其一,文本实录的叙事笔法。受中国史传传统的影响,《子不语》继承了史传实录的叙事文字手法,且有着较固定的人物叙事模式,以纪传体的叙事模式展开叙事。《子不语》大多文章情节均取自现实,而作者亦对事件时间地点给予明示,如此增添了故事可信度;取决于事情的准确度,作者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事件多选用第一人称叙述,而对于道听途说之事则写明可查询的记载者姓名。
其二,民间叙事风格的传承。《子不语》的创作有着中国传统的民间叙事观念的支撑,其故事因取材于大众生活,如此具有民间传说色彩而贴近现实,易于人们接受。
其三,预叙叙事的结构表达方式。《子不语》对中国叙事文学的预叙叙事手法进行了续承,在故事开端便利用预先叙述故事笔法来展开情节走向,并在故事的发展中印证其预言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子不语》描写了大量鬼神之事,鬼神的未卜先知能力切合当时人们对鬼神形象的塑造,如此使得预叙模式在《子不语》中运用自如。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子不语》自刊行之日起,作为清代三大文言小说之一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它的出现使其后相当一部分志怪小说重回晋宋小说的质实,尚质黜华,并与《阅微》一起,促进了乾嘉之际志怪小说创作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对中国叙事文学的预叙叙事手法之续承使得情节发展自然,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社会影响
袁枚通过《子不语》进行大善大恶的褒贬、“性灵说”即肯定人类情性与欲望的宣传和封建迷信的质疑,而其自乾隆后期成书就屡次刊印,有学者从思想上分析《子不语》对于冲击中国古代文化专制主义有着进步、启蒙影响。其得到了民间的欢迎,在爱新觉罗·旻宁、同治年间受到清统治者视为禁书有着禁绝。现在,《子不语》仍受到人们的喜欢,其中《沙弥思老虎》更是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在社会广为流传。
传播影响
早在19世纪,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就有中国文化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现代性因素的论说。这一学说曾影响1929年至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得到解释,而袁枚《子不语》中批判传统儒佛道三教和宣传人类欲望的进步思想得到国际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有意大利学者史华罗便从精神学的角度分析《子不语》材料,得出此文本是“袁枚对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历史观念的重要挑战”。
研究影响
美国学者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萌芽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在极大概率下“是中国社会内部演化的结果”。而中国内部现代化思想文化的产生基础就是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之中,其代表着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而袁枚是在这一启蒙思潮影响之下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其启蒙意义的思想蕴含于他的生活和《子不语》等写作实践中。
现研究对《子不语》各方面皆有涉及,也较多将其与《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比较研究,如期刊侧重于思想上的比较,学位论文侧重于创作的比较。至今,关于从《子不语》社会现象中剖析作者的思想主张、时代特征的研究仍有新见,产生讨论。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邱炜萲《菽园赘谈·续小说闲评》中所说:“书成而不满阅者之口,虽属在人意中,实出先生料外。”贬之者众,而褒之者寡。褒之者说它“虽未争胜前人,而设想之奇,用意之妙,往往为他人屐齿所不到”。
鲁迅认为:“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认为“作品内容也确乎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等都对《子不语》流畅自然的行文方式给予肯定。
苗壮《笔记小说史》认为《子不语》有摒去雕饰、重在叙事、少有描写等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马凌|中国肖像画:像还是不像,这是一个问题.微信公众平台.2023-10-26
中文及特藏文.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5
近代思想启蒙者袁枚.百家号.2023-10-26
子不语:夜行郎 (2023).豆瓣电影.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