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马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rossoptilon auritum),别名角鸡、松鸡,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高山鸟类。其平均体长约98厘米,体重约2千克,通体蓝灰色,头侧绯红,有白色耳羽簇突出于颈项顶上,中央尾羽特长而向上翘起,羽支披散下垂,外侧尾羽基部白色。雌性与雄体型和羽毛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分,雄性蓝马鸡跗有距而雌性蓝马鸡无距。
蓝马鸡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东部及东北部、甘肃省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四川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亚高山森林和高山灌丛。在非繁殖季节,特别是冬季食物匮乏时,蓝马鸡为营群体生活,繁殖期时为配对散居生活,繁殖时为一雄配一雌,每年4~6月间进行繁殖。
蓝马鸡是中国西北的珍贵动物资源之一,其羽色鲜丽,是动物园名贵观赏鸟之一。分别被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2009年版《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并于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成年
蓝马鸡平均体长约98厘米,体重约2千克。雄性成鸟春羽面头侧绯红,外缘为蓝灰色,耳羽簇呈白色突出于颈项顶上,为短角状,长达50~60毫米,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后界有不明显的白色狭带。下体自喉向下为纯蓝灰色,至腹则转为淡灰褐色。周身羽毛呈蓝灰色,体羽如毛发状披散,颈部及两肩较深,两翅内侧覆羽和飞羽的表面暗褐且带着紫色光泽,外侧的飞羽呈暗褐色,共计24枚,外狭缘呈现蓝灰色,尾羽特别长,中央尾羽长且向上,羽支披散且下垂,羽色与背部相同,但靠前端由金属绿色渲染,向后逐渐转为暗紫蓝色;其余尾羽的内外翈都是完整的。内翈颜色为浓褐,外翈则为金属绿色,至末端转金属紫蓝色;最外侧6对尾羽基部为白色。
成鸟秋羽与成鸟春羽极为相似,但体色相对暗些,头顶绒毛为黑色;背部和腰部均呈现暗褐色;两翅飞羽的内、外翈均为暗褐色;中央尾羽为褐白色,侧缘则为浓蓝绿色,其先端则以紫蓝色渲染。
蓝马鸡雌性与雄体型和羽毛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分,通常,雄性体型较雌性更大,雄性蓝马鸡跗蹠有距而雌性蓝马鸡无距。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蓝马鸡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东部及东北部、甘肃省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四川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栖息环境
蓝马鸡栖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针叶林、阔叶林及灌丛林间,中国为留鸟。主要栖息环境分为四大类型:山地阳坡乔木层以耐寒云杉林、杜鹃灌丛、小篙草高山草甸。秋后雪线下移,蓝马鸡常会迁移至水资源充足的山谷间或更为开阔的灌丛草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蓝马鸡为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最喜爱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云杉(Picea asperata)等植物,其食物中也包括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狭翅皱蝗(Chorihippus dubius)等昆虫类,但占比相对较低。鸡群通常在白天觅食,觅食时,以鸣叫相互呼应,由一只健壮的成年雄鸡带路寻找食物。
社群行为
蓝马鸡在非繁殖季节,特别是冬季食物匮乏时,营群体生活,此时集群觅食,通过领域的占据来保护有限的食物资源。繁殖季节时,由大群分开成为小群,以配对散居的形式生活。
节律行为
蓝马鸡白天通常天一亮就在地面上活动,直到傍晚才停止,中午大多在树下休息,夜里则在树上栖息,栖息时,常常从低处树枝跳到更高处,逐级向上,彼此相互紧紧挨着在树冠层茂密的枝叶间栖息。其活动在不同季节中差异较大,活动时间与昼夜长短有关。春季时,天气逐渐回温,蓝马鸡比其他季节显得更为活跃,活动时间约为7点到18点,活动时间约10小时。夏季为繁殖期,蓝马鸡成对分散,清晨5点即开始活动,至中午停止,傍晚时又复出活动,直到晚上21点,此时活动时间长达12小时,为四季最长。初秋多见成鸟带早成雏觅食,并逐渐离开繁殖区,深秋后由几个不同家族集结成20~30只群体,迁移至越冬区。冬季为蓝马鸡活动最短的季节,天亮后不立即开始活动,成群觅食,下午17点时较为活跃,夜幕降临便开始休息,多于高大树冠之上,活动时间约7~8小时。
防御行为
蓝马鸡视觉和听觉都十分敏锐。当其受到惊吓时,会立刻飞速奔跑,四向分散并藏匿于繁茂的灌丛中。觅食时,通常由一只健壮的成年雄鸡带路,当受到威胁时,其昂首引颈进入警觉状态,小心翼翼观察周围动态,此时鸡群停止前进。当发现其他动物或发生危险时,发出警告使鸡群四向奔散并躲藏,他们会立刻向山上飞奔,若来不及上山,则展翅向低处冲去,滑翔降落。由于其飞行迟笨,不能久飞也不常飞行,滑翔距离较短,落地快,主要靠躲藏防御。飞行时,尾羽不展开,滑翔时,尾羽开展。待周围环境恢复正常,解除警报后以叫声呼唤再次集结,其叫声类似于“格拉,格拉-格拉”,洪亮而粗利,集结过程不到一小时。
生长繁殖
繁殖
蓝马鸡是一雄配一雌,4~6月间繁殖。每年的4月底,蓝马鸡开始发情。雄性蓝马鸡求偶时,引颈挺胸,将双翅张开煽动,用爪、距对竞争者进行攻击,公鸡相互猛啄对方头部,直到血肉模糊才肯罢休,雄鸡决斗1至数次后方能确定配偶。当蓝马鸡雌雄一对一配对后,不允许另有雌鸡接近它们,一旦靠近,雌雄鸡会同时反击。直至入侵者彻底被击退。蓝马鸡通常用爪刨成一个极浅的碟状圆形凹坑作巢,或利用自然形成的小坑作巢,十分简陋,以干草,树叶和自身腹毛等铺于巢上。交配行为主要集中在早上6点到7点或傍晚的18点到19点,交配时,雄性蓝马鸡从侧面接近雌性蓝马鸡,尾羽竖起,颈羽膨胀,猛地叨住雌性蓝马鸡颈部并将其扑倒,公鸡至雌鸡背部将尾羽压下,雌鸡尾羽铺展并向上翘起尾部,进行交配,交配时长为5~15秒,交尾姿势与家鸡相似。蓝马鸡产卵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至6月底,一般窝产卵数为6~12枚,卵壳为蓝灰色,椭圆形,卵壳有光泽,呈灰褐色或淡青绿色,偶有淡棕色斑点散布,孵化期为25~27天。当雄性蓝马鸡为保护卵不被“掠走”或其体内缺乏有关微量元素时,或出现啄卵行为。
生长
蓝马鸡幼雏刚出壳时,嘴峰肉为红色,鼻孔被摸为咖啡色,虹膜为黑褐色;额、脸部为淡棕色,额羽前部为淡棕色,后部为黑色,头顶为棕白色;绒羽尚为褐黄色,雏鸡背部有两道黄白色纵向纹路,胸腹部为灰白色,全身羽毛松散。蓝马鸡属早成鸟,刚孵出来时,雌性稍大于雄性,此时即可睁眼,体重约为30~32克,体长约105~110毫米,在90日龄以前,其体重和体长生长较快。在日龄为120天时,雌、雄鸟的嘴峰均超过30毫米,附踉超过84毫米,达到成鸟状态;在150日龄时体长、翅长和尾长达到成鸟,其后雌鸟尾长停止生长,而雄鸟的尾长还会稍有增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蓝马鸡在中国种群分布相对稳定,其总适宜生境面积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5.36×10^5和2.23×10^5平方千米,远超过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范围<20000平方千米),故而为中国无生存危机的保护物。
保护级别
蓝马鸡分别被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2009年版《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并于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蓝马鸡及其生存环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截至2020年,共有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蓝马鸡的适宜栖息区域,其中,祁连山脉、王朗、莲花山、雪宝顶、海-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0个保护区建于蓝马鸡的适宜生境中,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对蓝马鸡生长环境的破坏。
主要价值
蓝马鸡是中国西北的珍贵动物资源之一,其羽色鲜丽,是动物园名贵观赏鸟之一。其中央两对尾十分漂亮,常做演古典戏剧武将头冠的装饰品,但由于野生的数量有限,现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保护动物,不可捕猎,不可以私自买卖。蓝马鸡幼雏刚出壳时,嘴峰肉为红色,鼻孔被摸为咖啡色,虹膜为黑褐色;额、脸部为淡棕色,额羽前部为淡棕色,后部为黑色,头顶为棕白色;绒羽尚为褐黄色,雏鸡背部有两道黄白色纵向纹路,胸腹部为灰白色,全身羽毛松散。蓝马鸡属早成鸟,刚孵出来时,雌性稍大于雄性,此时即可睁眼,体重约为30~32克,体长约105~110毫米,在90日龄以前,其体重和体长生长较快。在日龄为120天时,雌、雄鸟的嘴峰均超过30毫米,附踉超过84毫米,达到成鸟状态;在150日龄时体长、翅长和尾长达到成鸟,其后雌鸟尾长停止生长,而雄鸟的尾长还会稍有增长。
参考资料蓝马鸡.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30
蓝马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