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梅花鹿(Cervus nippon)又名花鹿,是鹿科鹿属中型鹿类。全身有明显的白色斑点,体背斑点排成两行,体侧斑点自然散布状似梅花,故名“梅花鹿”。2021年,梅花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可供中医药用,肉可食用,皮可制成轿车座套、皮衣等,还具有观赏价值。在中国,梅花鹿是祥瑞的象征。在日本,梅花鹿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

梅花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100-150千克。雄性长角,角通常分为3-4叉,雌性不长角。耳大直立,四肢修长,体型矫健,尾短。夏毛呈棕红色、棕褐色或棕黄色,体侧白色斑点自然散布状似梅花,腹部毛色呈灰白色或近于白色。冬毛斑点不明显。梅花鹿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延伸至西伯利亚东部、日本、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并曾分布于越南北部,还被引进到欧洲、美国和新西兰。栖息于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次生落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山丘等多种环境。

野生梅花鹿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狩猎等威胁,人们已通过建立保护区和培育人工种群等方式来保护野生梅花鹿。在中国,梅花鹿于2017年被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2022年中国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存栏量约为100万只。但在日本北海道等地,梅花鹿数量过多,影响当地住民的正常生活,被认为是“鹿灾”“生态灾难”。

演化

属的演化

梅花鹿是鹿科鹿属动物。在属的演化方面,梅花鹿的起源可追溯至上新世晚期。科学家弗辽罗夫(1957)提出,它可能由古北界三趾马属动物群中的鹿科花鹿属(Axis)古动物Axis speciasu和Axis pardinensis演化而来。

种的演化

在种的演化方面,与梅花鹿亲缘关系最近的鹿属动物为马鹿(Cervus canadensis),两者约在160万年前由共同祖先分化成两个物种。在中国,最早的梅花鹿化石发现于渭南市张家坡的下更新统三门组地层中。

亚种的演化

已灭绝的亚种

在亚种的演化方面,中国有3个已灭绝的亚种对梅花鹿亚种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分别是新竹亚种(Cervus nippon sintikuensis)、台湾亚种(Cervus nippon taiouanus)、葛氏亚种(Cervus nippon grayi)。

新竹亚种生活在早更新世,个体很小,牙齿侧扁,底柱不是很发达,是一种原始的类型,其化石现仅发现于台湾,其可能是在早更新世的冰期沿海地区发生海退时,从华北经东部滨海平原迁移到台湾,随后演化出台湾亚种。而在早更新世一直生活在华北区的梅花鹿体形逐渐增大,形成了葛氏亚种,该亚种在早更新世晚期从华北分布到青藏高原区的东部。

葛氏亚种的演化路线

葛氏亚种随后分为三种演化路线。第一种是经华中地区的东部丘陵平原向南分布到中国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的北部及中部,并向西扩展到中国贵州和云南省的丽江盆地,在此扩展过程中葛氏亚种逐渐演化成江南亚种(Cervus nippon kopschi)和越南亚种(Cervus nippon pseudaxis),并在晚更新世通过至少两个大陆桥迁移到日本,演化出日本的几个亚种。日本的梅花鹿可分为两大支系,分别是生活在北海道本州岛部分地区的日本北部梅花鹿支系和生活在本州岛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日本南部梅花鹿支系,两个种群分化时间约为50万年前。

第二种路线演化出了四川亚种(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葛氏亚种本来分布较广,但在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随着青藏高原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隆起的基础上又一次急剧抬升,川西高原气候日益严寒、干燥,适宜生存的环境逐渐减少,四川亚种作为边缘分布的残留,仅在四川的若尔盖县、红原县、九寨沟县和甘肃的迭部县等局部地区残存下来。

第三种路线演化出了山西亚种(Cervus nippon grassianus)、华北亚种(Cervus nippon mandarinus)和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中更新世,葛氏亚种在华北区分布很广泛,东北的辽阳市营口市也有它的化石发现。晚更新世,葛氏亚种除继续向北扩展外,同时向西分布到蒙新区的东部。根据化石记录,山西省亚种、华北亚种和东北地区亚种于晚更新世晚期分别在山西、华北区、东北区替代了葛氏亚种。

在17世纪,有人将梅花鹿引入到岛屿,随后发展为琉球亚种(Cervus nippon keramae)。

历史

中国

在中国,古人将梅花鹿视为灵性吉祥之物,不仅以皮为衣以肉为食,更取得鹿茸作为名贵的药材。在中国上海马桥、嵩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兽骨标本总数为1053号,梅花鹿占501号,河姆渡遗址中仅鹿角就有400多件。历代古藉、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梅花鹿的记载:

《黑龙江外记》:“……食家珍品梅花鹿即麋出吉林,鹿茸亦然。”

热河志》:“麋与鹿相似,毛作梅花斑者为麋,围场中(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多鹿、而少麋,迤南始有之。”

穆天子传》:“中秋节丁已,天子射鹿于林中,乃饮于孟氏;仲冬丁酉,天子射兽……鹿四百二十而升于阳国。”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鹿,处处山林中有之,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俗称马鹿……。”

康熙帝时代,郁永河在《番境补遗》中记述:“牡鹿有角善鸣,角以五月解,以数十百计,角者居前,者随后,……皮毛鲜泽,文彩可爱。”

《会理州志卷十》:“鹿,别名白斑龙,牡曰鹿,牝曰,……牡有角,夏至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牝无角,小也无角。”

日本

在日本,梅花鹿长期和人类共存,在绳文时代的遗迹中就发现了梅花鹿的遗骸。在日本中部的纪伊半岛上,由于宗教的影响,一些区域在古代就禁止狩猎梅花鹿,当其它地区受到人类人口扩张和森林砍伐的影响时,这些宗教场所为梅花鹿提供了避难所。有历史资料表明,纪伊半岛北部奈良市的春日大社和东大寺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在过去一千年时间中为梅花鹿提供了较适宜的栖息环境。19世纪后,奈良市建立了奈良公园,梅花鹿继续在此处生活。1957年,奈良公园的梅花鹿被定为日本的国家自然纪念物,受到法律保护。2020年时,奈良公园中栖息着约1300只野生梅花鹿。

北海道梅花鹿北海道亚种又名北海道梅花鹿或虾夷鹿,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濒临灭绝。后来,由于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加上以猎鹿为生的猎户数量减少,北海道梅花鹿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急剧回升,2011年达到约77万头,之后数量略有起伏。2021年,野生动物给北海道农业、林业和渔业产业造成约54.5亿日元(约合2.76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其中超过80%的损失与北海道梅花鹿有关,它们吃掉了大量农作物。

分类

命名

1838年,荷兰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首次命名了梅花鹿的学名。梅花鹿的中文名因其全身有明显的白色斑点,体背斑点排成两行,体侧斑点自然散布状似梅花而得名。

亚种划分

根据2023年8月版的生物物种名录(August 2023 of the Catalogue of Life Checklist),梅花鹿有16个亚种,如表。

特征

梅花鹿是中型鹿类。体长95-180厘米,肩高约100厘米,成年雄性重150千克左右,成年雌性约100-120千克。通常雄性长角、雌性不长角。鹿角分4个叉,偶尔有分5个叉。耳大直立,眼眶下有1个非常明显的眶下腺,颈细长。四肢修长,体型矫健,主蹄狭尖,侧蹄细小。尾巴很短。

梅花鹿毛色鲜艳,且随季节和栖息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春末夏初,披有疏而短的夏毛,无绒毛,呈棕红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由颈部至尾基部,沿脊柱有一条2-4厘米宽的黑褐色或棕色背中线,体侧斑点自然散布状似梅花,故名“梅花鹿”。腹部毛色呈灰白色或近于白色。秋末冬初,全身长出密而长的冬毛。冬毛厚密、粟棕色,斑点不明显或几乎消失,至翌年春季换毛后始再现其斑点。

梅花鹿头骨狭长,鼻骨相当细长,其后缘几乎与眼眶的前缘在一线上,泪窝显著,上颌骨门齿孔小于眼窝直径,犬齿甚小。下领骨犬齿紧靠门龄,臼齿各有二列新月形突。

分布

分布范围

梅花鹿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在中国,历史上梅花鹿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华南、西南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自全新世后,梅花鹿在许多历史分布区内消失。1940年代,梅花鹿山西亚种、华北亚种和台湾亚种在野外灭绝。幸存的东北亚种、华南亚种和四川省亚种,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西省浙江省、安徽、四川和甘肃省等省狭窄的区域内。

梅花鹿于19-20世纪被人为引入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新西兰、美国等地。

栖息环境

梅花鹿主要栖息在森林中,尤其喜欢植被茂密的森林地区。但也能适应其它多种栖息地。它们可适应海拔0-3850米的环境。

在中国,东北的梅花鹿栖息于针阔混交林的林间和林缘草地,冬季多在山地少雪处,夏季则活动于密林中,晨昏在林间草地采食;华南的梅花鹿在皖南喜栖息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为主的山丘,不进入林区,冬季多在阳坡背风处活动,夏季在近水源的阴坡载阔处或较高的山脊避暑;江西省的梅花鹿栖息地为高丘地形,植物以芒(Miscanthus sinensis)、茅(Imperata)等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沟谷有一些阔叶林分布,栖息地与皖南相似;浙江省的梅花鹿选择较为平缓的西坡和南坡活动,其栖息地离水源较近。四川省的梅花鹿则生活在海拔2200-3850米之间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次生落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和林间灌丛草甸。被人为引入新西兰的梅花鹿能适应当地的草原环境,被引入美国马里兰州的梅花鹿能适应淡水沼泽环境。

习性

节律行为

在一天当中,晨昏和午夜是梅花鹿活动的高峰期,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平均每天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活动。在一年当中,梅花鹿会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的栖息环境中迁移,如东北地区的梅花鹿冬季多在山地少雪处活动,夏季则活动于密林中。

觅食行为

梅花鹿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多种植物的叶、茎、花、果、嫩枝和树皮等,在食物丰富的地区,梅花鹿采食的植物种类可达200余种。采食活动常在晨昏和夜间进行。梅花鹿在不同的季节对采食地点和植物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春季雄性长角的时候,成年雄性比亚成年雄性和雌性采食更多的含钙较高的食物,在冬季雄性比雌性采食更多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为补充盐份,梅花鹿会舔食含有盐分的泥土。在中国四川,梅花鹿多在海拔2000-2600米间的一些土壤下盐,有些含盐部位,已被舐成大小不等的小凹坑。

防御行为

一般遇到险情时,雌性头鹿多先小跑几步,然后停下以观其变,有时这一行为会重复几次,群内的其它鹿闻到跑动声,则会很快跟上来,因此头鹿的这种小步踏跑行为可视为一种报警信号。占有领域的雄性发现有外来同类竞争对手及其它物种干扰时,常发出警戒叫声,有一定威慑作用,有时伴随驱赶动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论雌雄,当梅花鹿发现有人靠近时,它们的第一选择是逃离。

社会行为

梅花鹿主要以集群的方式活动,同时也有单独活动的现象。梅花鹿的群体大小及最大群体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群体仅为3只左右,大群体可接近90只。在集群类型方面,可分为单独活动的雄性个体、雄性群体、雌性群体、族群等。成年雄性大部分时间为独居,有时会聚在一起。雌性和幼崽在生育季节形成小群体。在发情交配期,雄性吸引的雌性群并不常与该雄性守在一起,而是由年长的雌性头鹿带领,多分开活动,但在同一范围内,一般并不走远,雄性若在较长的时间内未见到雌性群,就会发出叫声呼唤它们。

交流行为

梅花鹿善于发声,可通过声音交流,有10种不同的声音,包括轻柔的口哨声,似山羊的“咩咩”声,像马一样的嘶鸣声,雄性发出的响亮鸣叫声,尖锐的叫声,吠叫声等。梅花鹿还可通过触摸和释放化学气体来传达有关生殖情况和领土边界的信息。雄性会用前足在地上挖出沟槽,在其中排尿,或用鹿角敲打地面发出声音,以此宣告领地边界。雌性会向自己的同伴发出呼唤叫声,这种叫声能引起同伴注意,对方不作答或也以同样的声音呼应,这一行为有时短暂,有时则会持续较长时间。在夜间,梅花鹿族群常会发出团体合唱声,开始时由年长的雌性头鹿领唱,紧接着在不同等级的梅花鹿个体之间传唱,然后大家一起合唱,像是在表达某种特定情绪。

运动行为

梅花鹿善于奔跑,跳跃,一跃可达3米距离。当快速奔跑时,它们可用四足跳跃,四足离地0.3米以上,还能跨越1.7米高的障碍物。梅花鹿善于游泳,可进入水中以逃避捕食者,能够在海中游12千米。

繁殖

发情求偶

交配制度

梅花鹿的交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发情期为秋季。在发情期,雄性可划分为主雄、次雄性和单身雄性三种类型。主雄性占有雌性群,占优势的雄性可吸引10只以上的雌性与其交配,雄性从4岁龄开始可以成为主雄占有雌性群,10岁龄以后就失去了雌性群;次雄性活动于雌性群周边,有挑战主雄的行为;单身雄性为远离雌性群的雄性,其求偶的等级序位最低。雄性在发情期脂肪储备迅速下降,体重降低20%-30%,雌性可能会进入多个雄性的领地觅食,体重不会明显下降。

发情行为

雄性的发情求偶行为包括泥浴、吼叫、追雌、梳舔等。泥浴是指雄性用前蹄刨出泥土,先在泥土上排尿,然后在其上翻滚,翻滚后雄性满身泥泞,散发出浓烈的臊腥气味,以便吸引雌性。吼叫是雄性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雌性无此行为,雄性吼叫时头部仰起颈脖伸长,一次吼叫包括一个前长音和一个尾长音,其中前长音洪亮,似口哨声,尾长音低沉,似哭泣声。雄性靠近雌性时,有时低头欲嗅闻雌性生殖部位,雌性若走开或跑开,雄性则在其后追逐,伴随有卷唇行为发生。雄性还会主动接近雌性,梳舔其头部、面部、颈部及耳部的毛发,促进雌性发情。若雌性欲逃离群体,雄性在其后狂奔追赶,欲控制雌性在其领域内活动。

雌性的发情表现为:发情初期,雌性不接受雄性,常走开或跑开;发情高峰期,雌性采食频率降低,站立不安,频繁走动,主动接近雄性,并且接受雄性嗅闻以及梳舔生殖部位,翘起臀部接受雄性爬跨和交配;发情末期,雌性采食频率逐渐恢复正常,拒绝雄性的嗅闻和爬跨。雌性发情一次持续时间约为24-56小时。如果雌性发情一次未交配成功,间隔12-18小时会再次发情。若无雄性爬跨时,雌性之间会发生爬跨行为。在发情交配期,雌性鸣叫声类型明显增多,会发出多种低沉的鸣叫声。

交配行为

雌性接受求偶时,发生爬跨和交配,爬跨时,雌性站立不动或稍微下蹲,雄性两后肢直立着地,两前肢压在雌性背部,此行为多发生在雄性梳舔雌性生殖部位之后。交配时,雄性的前足搭于雌性背上,后足站立,臀部左右扭动,交配通常以雌性向前走动而告终。在一次动情期内,雌性与同一雄性发生多次交配行为,一般在10秒以内。交配后,雄性多卧息,少数静立不动或自舔跨阴,而雌性多数走动,少数站立或卧息。

妊娠分娩

梅花鹿雌性的孕期约30周,秋季交配怀孕后,通常在第二年的4月和5月分娩。在孕期,雌性运动时间逐渐减少,在卧息时容易进入睡眠状态。雌性产仔时,一般选择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灌丛草旬等生境,不易被天敌发现。雌性临近分娩时,时而卧息时而走动,卧息后会伸颈梳舔生殖部位和腹部,并频繁收缩腹部,从雌性卧下到分娩出胎儿约持续90-430分钟,初次繁殖雌性分娩持续时间较长,分娩前走动更频繁且难产现象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梅花鹿每次生育一崽,约有1%的雌性产两崽。排出胎儿后,雌性梳舔其全身毛发,直至舔净幼崽身上的胎膜和粘液为止,然后伸头拉拽胎盘,并采食其胎盘。雌性分娩有3种方式: 站式、卧式和站卧交替式,大多数为站卧交替式。

成长哺育

梅花鹿新生幼崽体重约4.5-7千克。幼崽出生后,能站立吮乳,偶尔会发出低沉的“mei-mei”叫声。幼崽吮乳后在隐蔽处卧息,雌性则在其不远处卧息或采食,母幼关系属于隐蔽类型。在初生后1周内,幼崽吮乳时间较长,吮乳时间随着周龄的增加而逐渐缩短。雌性会照顾幼崽长达一年时间,母幼联系时间随着幼崽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幼崽成长到16-18月龄时,两性均性成熟。梅花鹿野生个体寿命未知,圈养个体通常寿命为15-18年,最多可达25年零5个月。

繁育

常见品种

中国饲养的梅花鹿鹿种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野生东北梅花鹿,经过人工选育梅花鹿品种主要有8种,分别是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敖东梅花鹿、四平梅花鹿、东丰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东大梅花鹿、长白山梅花鹿。

饲养

梅花鹿的饲养应以粗饲料为主,严格遵守喂饲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不应随便提前、拖后和改变,否则对鹿的正常采食和消化机能将会产生非常不利影响。梅花鹿的饲料分为夏、秋季和冬、春季两种。夏、秋季日粮配方有精料玉米、鲜紫花苜蓿、胡萝卜等;冬、春季日粮配方有混合饲料、苜干草、干谷草、胡萝卜。混合饲料主要成分为玉蜀黍属豆类、小麦、其他微量元素、食盐等。

繁殖

配种期因雄性性欲强,互相追逐,吼叫,食欲差,体质下降得较快,所以配种期的粗饲料应选择鲜苜蓿、苏丹草、鲜嫩的树枝、胡萝卜等含蛋白、糖和维生素较高适口性强的饲料,以增加鹿的采食量。雌性怀孕期时要注意不要对其惊吓和强行驱赶,以防生病和流产,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怀孕期要供给营养充足的饲料,怀孕后期要求粗饲料适口性强、质量好、体积小,日粮中要适当提高钙的含量。分娩后,产仔哺乳期雌性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a、D等营养物质,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才能保证幼崽的良好发育。

保护

种群现状

2014年,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

俄罗斯,2014年时梅花鹿有8500-9000只。

在中国,2022年时梅花鹿野生种群呈零星分布,生境不断缩小且相距很远,呈孤岛状,残存数不足1500只。

在韩国,1999年时梅花鹿野生种群灭绝。

朝鲜,2008年时梅花鹿非常罕见或已灭绝,如果朝鲜的梅花鹿未灭绝,它们最可能生活在朝鲜的东北部地区。

在日本,梅花鹿原在人类居住区附近生存,由于人类活动的扩张,2007年时发现一些区域的梅花鹿种群严重减少、分散,随后梅花鹿狩猎受到限制,梅花鹿数量逐渐增加。然而在北海道等地,梅花鹿数量却大幅增加,被认为是危害农业、破坏森林的有害物种,在195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都曾组织过狩猎梅花鹿的行动。

在越南,截至2014年,梅花鹿野生种群已灭绝。

致危因素

梅花鹿的致危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栖息地丧失,在越南、中国、韩国等地,由于人类活动、污染等导致梅花鹿栖息地减少。二是狩猎,因梅花鹿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越南、中国、韩国等地都存在猎杀梅花鹿的现象,在日本,梅花鹿因进食农作物,也遭到狩猎。三是基因污染,一些人工养殖鹿类流散到野外环境后,可与梅花鹿杂交,将外来基因引入梅花鹿种群。四是物种竞争,在日本,琉球亚种是在古代时被人为引入到岛屿上的,其与岛屿上的山羊存在竞争。

保护举措

梅花鹿的保护举措包括建立人工种群和建立保护区。在中国,梅花鹿于2017年被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并建立了人工驯养的梅花鹿种群,可满足人类对梅花鹿资源的需求。越南在1991年启动了梅花鹿人工繁殖计划。梅花鹿保护区主要有中国的四川铁布梅花鹿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俄罗斯的达尔涅沃斯托奇尼莫尔斯科伊保护区(Dalnevostochny Morskoy)、克德罗瓦亚垫保护区(Kedrovaya Pad)、汉凯斯基保护区(Khankaisky)等。

保护级别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梅花鹿列为无危(LC)。

2021年,梅花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生态作用

梅花鹿在生态系统中是大型捕食者的大型猎物,其种群数量和大型捕猎者的种群数量有密切关系,还可控制植被。在日本,梅花鹿曾是狼(Canis lupus)的猎物,狼在这一地区灭绝后,梅花鹿数量快速剧增。在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中梅花鹿是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远东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的主要猎物。2012-2013年,为缓解东北虎猎物不足的问题,汪清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63只人工饲养梅花鹿野化释放到保护区内。该地区的梅花鹿还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

危害

梅花鹿喜食大豆和玉米,在一些地区,它们对农作物造成破坏。在日本生活的梅花鹿北海道亚种又名虾夷鹿,在历史上曾经濒临灭绝,因为天敌狼的灭绝和过度保护,数量又快速剧增,在1994年,北海道的梅花鹿不过12万头,到2011年仅北海道东部就有32万头栖息,总计整个北海道现有数量近70万只。有的小镇人口数千人,周边有5000只左右的野生梅花鹿活动。这些梅花鹿经常下山跑到当地农户的菜田和果园里进行偷食,甚至进人住民家中进行骚扰,架上了用旧渔网搭建而成的防护网也无济于事。此外也对当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树皮被啃食,新长出的枝芽也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并在铁路、公路附近游走出没,带来包括严重交通事故在内的1万余起各类事故,被认为是“鹿灾”“生态灾难”,影响当地住民的正常生活。解决这一问题,北海道有关方面曾做过进行驱赶梅花鹿的尝试,但收效甚微,已从2010年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大量猎杀捕获野生梅花鹿的决定。

用途

医学药用

根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梅花鹿多种身体部位可入药,如表。

食用营养

梅花鹿的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糖类和一定量的维生素,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且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是一种富含营养的高级食品。

工业原料

梅花鹿的皮具有柔软、结实、美观、重量轻耐水渍、抗高温和耐低温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制作轿车座套、沙发座套、高档皮鞋、鹿皮夹克、衣裙靴鞋、手套等,还可做精密光学仪器的擦拭布。鹿脂、鹿蛋白质是高级美容护肤化妆品的原料。

观赏

梅花鹿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性情温顺,形象秀丽,棕红毛配以白色斑点的外观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关产业

在中国,2022年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存栏量约为100万只。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梅花鹿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长春市双阳区是中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中国最大的梅花鹿产品集散地。双阳区的鹿乡镇是中国梅花鹿产业发展引领区,该镇坚持以梅花鹿产业为引领,2022年梅花鹿存栏量约为15.1万只,鹿业养殖小区达62个,中小型鹿场达1200个,梅花鹿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达23家,梅花鹿标准化养殖程度达60%以上。鲜茸产量突破450吨,鹿产品交易量达到6500吨,交易额实现37亿元。还有梅花鹿生产研发类企业40多家,资深鹿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主要生产精制鹿茸切片、精制鹿鞭、鹿茸基因口服液、磨沙鹿皮、鹿茸血系列保健饮品,鹿胎膏、梅花鹿绿色食品、梅花鹿工艺美术模型等数十个品牌产品。2020年,中国将梅花鹿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为特种畜禽类。

文化

文化象征

在中国,从古至今,鹿都是祥瑞的象征,早在清康熙年间,鹿已作为重要贡品向朝廷交纳。在海南省三亚市南部,有一座叫“鹿回头”的山岭,来自一个关于梅花鹿的传说:有一位勤劳勇敢的黎族男子在树林中遇到一只梅花鹿,男子追逐梅花鹿来到此处,正要搭箭拉弓,只见梅花鹿突然回头,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前来向他表示爱慕之心。后来两人定居此地,繁衍子孙,便成了一座村落。在长白山地区,也流传着一个梅花鹿传说:王母娘娘派七名仙女降临下界凿开长白山天池、涌出松花江,不料开凿天池的任务过于繁重,仙女疲惫不堪,这时从森林里跑出一只梅花鹿,它一头向石坨子撞去,撞断了角,用鹿茸血喂仙女,仙女得到了鹿茸的滋补,变得精神焕发。

在日本,梅花鹿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在日本奈良的一些寺院内,为塑造和平静穆气氛,饲养梅花鹿供观赏。

特色小镇、博物馆、梅花鹿节

中国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是中国梅花鹿特色小镇,被誉为中国梅花鹿第一乡,是中国庭院饲养梅花鹿的发源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梅花鹿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双阳梅花鹿博物馆,该馆始建于2020年5月,是中国梅花鹿文化展品最多的专题博物馆,主要用于梅花鹿产业文化交流以及各类鹿文化藏品的收藏、展示和传播,是一座高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馆内馆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举办有梅花鹿节活动,截至2023年,该活动已举办九届,节日活动内容包括鹿业高峰论坛、颁发星级鹿场奖项、云游鹿乡、网红探店打卡、“春知鹿晓”书画摄影作品征集、博物馆免费开放等活动,向人们展示丰富的梅花鹿文化。

相关研究

通过研究梅花鹿血可显著改善大鼠营养性贫血,且无副反应的作用,说明鹿血对改善缺铁性贫血有积极作用。通过研究鹿茸水提物对小鼠肠道炎症的预保护作用,证明鹿茸水提物可通过降低机体内炎性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减轻炎症级联反应,同时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增强抗氧化能力。研究证明,鹿茸能促进脾细胞增殖,增加和降低与Th-1和Th-2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并具有免疫增强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鹿茸可通过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刺激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分泌来发挥免疫作用,鹿茸可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能力。鹿茸提取物PAEs可增加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数量,提高脑内多巴胺含量,修护和保护受损的神经元。

参考资料

Cervus nippon.iucnredlist.2023-09-13

梅花鹿.sp2000.2023-09-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03

中国梅花鹿特色小镇:一“鹿”有礼 全鹿发展.中国梅花鹿特色小镇:一“鹿”有礼 全鹿发展.2023-09-17

Cervus nippon.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9-13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7年第1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0-09

..2023-09-18

..2023-10-11

昔日濒临灭绝,北海道梅花鹿如今泛滥成灾!日本政府鼓励猎鹿,猎户:支持力度不够.上观新闻.2023-10-11

白头鹤的种群与保护.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7

Cervus nippon.catalogueoflife.2023-09-12

第八届中国双阳梅花鹿节盛装启幕!.澎湃新闻.2023-09-17

第十四届(2023)中国鹿业发展大会、中国吉林第三届梅花鹿产业发展大会暨双阳区第九届梅花鹿节在双阳召开.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2023-10-09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国政府网.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