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按蚊(黑灰蝇豹:疟蚊属 sinensis)是双翅目、蚊科、按蚊属的一种。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日本、朝鲜、尼泊尔等地。美国白灯蛾主要孳生在稻田、荷塘、山溪等天然清水中;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内越冬。
雌蚊为中型棕黑色按蚊,顶白斑较窄,顶鳞较密,沟区明显。前胸前背片棕灰色,前端有一密集的褐色鳞丛,后背片褐色光裸。翅长3.8~4.5毫米,翅型较为短钝,翅膜淡黄。各足基节外侧均具淡色鳞丛,转节上有较多的淡鳞和暗鳞。腹部为棕褐色,外被黄色或金黄色刚毛。雄蚊的外观一般与雌蚊相似,体色较雌蚊淡,触角梗节无鳞,鞭分节1内侧偶有1~3片淡鳞。该物种一夜之间可以飞行12公里;雌蚊的活动高峰时间段似乎会根据地点不同而有所改变;雌蚊于10月至次年3月在庇护场所(主要在茂密的草丛)冬眠;该物种以嗜吸畜血为主,同时也会吸食人血,美国白灯蛾摄食有机化合物。每只雌蚊一生平均产卵6.6次,一次产卵数平均为143.7个,一生产卵平均可达948个。
中华按蚊是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也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华按蚊对恶性疟原虫具有抗性,但它仍被认为是中国和韩国间日疟的重要传播媒介。该物种的嗜动物性和外栖性行为表明,其媒介能力可能仅在高种群密度下才高。
分类
中华按蚊隶属于双翅目、蚊科、疟蚊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按蚊属共有523种,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61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乌头按蚊(An. aconitus)、艾⽒按蚊(An. aitkenii)、环纹按蚊(An. annularis)、银⾜按蚊(An. argyropus)、⻉⽒按蚊(An. baileyi)、中华疟蚊属(An. 中华缺翅虫)等。
中华按蚊由德国博物学家克里斯蒂安·鲁道夫·威廉·维德曼于1828年首次描述,并成为疟蚊属中最早期的已知物种之一。由于与其他蚊子的相似性和地理多样性,该物种被不同的分类学家多次重新描述,名称包括An. yesoensis(1913)、An. sineroides(1924)、An. lesetri(1936)、An. pullus(1937)和An. yatsushiroensis(1951)等。
特征
雌蚊
雌蚊为中型棕黑色按蚊,翅长3.8~4.5毫米。
头:顶白斑较窄,顶鳞较密,沟区明显,后头鳞黄褐色,前部色淡,顶刚毛淡黄色7~8根,眼鳞一行,向前延伸与额前的9~12个白色毛鳞组成不很发达的额丛。触角棕褐色,梗节背外侧有淡鳞和暗鳞,鞭分节1~3外被白色鳞片。唇基两侧鳞丛为棕褐色。触须较为粗糙,基部鳞片蓬松,背内侧杂有淡色鳞,顶、次白环较宽,基白环最窄,有时常不清晰或不完整,顶、次白环时常连在一起,形成一宽的顶白环。喙一致暗色。
胸:前胸前背片棕灰色,前端有一密集的褐色鳞丛,后背片褐色光裸。中胸盾板棕黄色,外被淡黄色细毛,中央有一棕色纵条,自前突部延至小盾片前区,盾板前半部有一对不甚显著中侧纵条,后半部有一对褐色纵条,其外侧为光裸的棕灰色纵走区。小盾片中央色深,两侧色淡,缘毛短而细,淡黄色。前胸侧板刚毛5~7根,中胸侧板棕褐色而被有霜状斑块。气孔刚毛4~6根,前侧板上刚毛5~6根,下刚毛4~5根,翅前刚毛6~10根,后侧板上刚毛7~9根。在腹侧板下部常有1~2片淡鳞。
翅:翅型较为短钝,翅膜淡黄。前缘脉基部后缘常有少许散在淡鳞,亚前缘脉白斑宽,通常包括Ⅴ.1,顶白斑宽(Ⅴ.1-Ⅴ.3),Ⅴ.1基部淡、暗鳞杂生,通常以暗鳞为主,Ⅴ.2干基段暗色,分叉处色深,Ⅴ.2.1及Ⅴ.2.2中段各有一白斑,Ⅴ.3基、末端暗色,其余为淡、暗鳞混生,以淡磷为主,Ⅴ.4基段色暗,但杂有少数淡鳞,末段以淡鳞为主,分叉处色深,Ⅴ.4.1和Ⅴ.4.2中段以淡鳞为主,末端色暗,Ⅴ.5干亚基部有一显著的短暗斑,其余为淡色,Ⅴ.5.1基段有2暗斑,末端暗色,其余为淡、暗鳞混生,Ⅴ.5.2末段有少数暗鳞,末端暗色,Ⅴ.6后半段有2暗斑,Ⅴ.5.2末端通常具䍁白斑。
足:各足基节外侧均具淡色鳞丛,转节上有较多的淡鳞和暗鳞。前腿节基段略膨大,各足股、胫节背面暗色,腹面多为淡黄或淡白色,前跗1~3有明显的末端白环,中跗1~3的末端白环窄,并常有不完整,后跗1~4仅有较窄的末端白环。
腹:棕褐色,外被黄色或金黄色刚毛,腹板Ⅰ~Ⅶ中央两侧,有明显的“舌”形淡斑,侧膜上有暗色“T”形斑。
雄蚊
雄蚊的外观一般与雌蚊相似,体色较雌蚊淡,触角梗节无鳞,鞭分节1内侧偶有1~3片淡鳞。触须第3节基有一白环,第4和5节基部背面各有一淡色横带,第4节背内缘有一淡色纵走区,第5节背侧末半部淡色,第4节腹面缘毛2排,长而密。
尾器:抱肢基节背外侧有较多的褐色鳞片。亚基刺2根,内侧一根短,长约外侧一根的2/3,末端钩状。外侧一根较细,位于抱肢基节中央处之后内缘。阳茎长为抱肢基节的1/2,顶端有叶片5~7对,内侧2对最大、刀状,一侧基部和端部有明显的小齿3~5个,其余无小齿。小抱器背叶内含2根棒状刺,腹叶上的顶毛粗壮,略长于亚顶毛,亚顶毛与背叶等长。
蛹
头胸:呼吸管管缘厚而有锯齿,管裂较窄,在管裂口外缘常有一行小刺。翅鞘上有众多的褐色斑点,沿纵脉痕迹分布。头毛1-CT分为2~3枝,2-3CT分3~4枝,4-CT分3~5枝,5-CT分2~3枝,6-CT分3~4枝,7-CT较长,单枝或分2枝,8-9CT单枝或偶有分2枝。
腹:腹毛1-Ⅱ分6~8枝,5-Ⅱ分2~4枝,1-Ⅲ分15~18枝,5-Ⅲ分18~21枝,1-Ⅳ分10~13枝,5-Ⅳ分13~21枝,1-Ⅴ分3~6枝,5-Ⅴ分11~13枝,1-Ⅵ分2~3枝,5-Ⅵ分6~9枝。1-Ⅶ较长,单枝或分2枝。5-Ⅶ分4~7枝,腹毛9-Ⅳ-Ⅶ短钝,色淡,9-Ⅷ羽状。尾鳍似扇形,色淡,齿缘较长,齿缘指数为0.77,缘毛短而少。
成熟幼虫
活体幼虫大多为淡黄色或淡绿色。
头:额唇基后部及颅盖缝周围有较多的褐色斑块,并常相连在一起呈一带状。头毛2-C单枝,偶有在端部有一小侧枝,3-C树状,分35~50枝,4-C小,位于3-C后方,距3-C较近,自基部分4~6枝,5-7C发育良好,5-C分。15~17枝,毛尖超出头前缘,6-C分16~19枝,7-C分19~23枝,8-C分9~11枝,9-C分5~8枝。触角粗壮,全长均有棘刺,触角毛1-A形大,位于触角中央近1/2处,分7~12枝,其毛尖常达触角干端部。颏板有齿9个,顶齿两侧各有4齿,前3齿约等大并等距排列,后1齿小,距前2齿较远。
胸:胸毛1-P通常单枝,或在端部分2~4短枝,2-P发育中等,分13~15枝。胸毛4-M自干中部分5~7枝。胸毛3-T为已发育的棕状毛,色淡。胸毛9-10P长而不分枝,12-P较短,单枝,11-P短,自基部分为4~6枝。胸毛9-10M长而不分枝,11-M细小刺状。12-M长为9-M的1/4,在端部分2~3枝。胸毛9-12T与9-12M相同。
腹:Ⅲ~Ⅶ腹节背板似肾形,约占腹节宽的1/3以下。腹毛1-Ⅰ-Ⅱ为发育不佳之棕状毛,色淡,有矛形叶片13~15片,叶片无叶肩及小齿。腹毛1-Ⅲ-Ⅶ为发育良好之棕状毛,有矛形叶片20~23片,叶肩不显,小齿4~7个,叶丝尖锐,色淡,叶身上色素分布不均,以叶肩部为多。腹毛6-Ⅳ-Ⅴ通常分2枝,亦有单枝。腹毛1-Ⅹ较短细,略长于尾鞍;2-Ⅹ粗壮分18枝以上;3-Ⅹ有7~9长枝,另有6~8短侧枝,长枝末端钧状;4-Ⅹ18株,分枝稠密。栉有齿18~23个,其中长齿6~8个,基外侧有侧䍁。
卵
卵长570~610微米,宽180~190微米,浮器长310~320微米,浮器长占卵长的52.6%~53.5%,浮肋数22~24条。侧面观,船面稍内凹,两端向前突。正面观,两端较为钝圆,甲板两端较中部为宽,平均宽度为89.5微米,占卵宽的44.4%~50.0%,缘饰较直,几乎达浮器边缘。前隆饰5~7个,后隆饰4~6个。
分布范围
中华按蚊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日本、朝鲜、尼泊尔等地,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栖息环境
中华按蚊幼虫主要孳生在稻田、荷塘、山溪等天然清水中;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内越冬。
习性
活动规律
中华按蚊一夜之间可以飞行12公里。雌蚊的活动高峰时间段似乎会根据地点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云南省,其2-5月密度较高,与当地气候和耕作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5月以后雨季来临,其孽地黄被大雨冲刷,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其密度也下降。中华按蚊雌蚊于10月至次年3月在庇护场所(主要在茂密的草丛)冬眠。
摄食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中华按蚊以嗜吸畜血为主,同时也会吸食人血,且偏好室外环境。牛、猪等牲畜对中华按蚊的引诱力远高于人,在有偏好宿主存在时很少叮咬人类,且很少在人类居所内被发现。雌蚊在夜晚摄食,美国白灯蛾摄食有机化合物。
生长繁殖
生长
采用实验室驯化的福州市第19代中华按蚊作为实验材料,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观察其生活周期并研究发育繁殖规律。投卵总数为1500个,2~5天内依次孵化出1036、140、42和8个卵,平均孵化时间为2.21天,卵期存活率为81.3%。
观察幼虫共计1220只,第8天开始化蛹,到第14天全部完成蛹化,蛹化率为87.8%,幼虫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0.41天。观察蛹共计1071只,24小时内羽化292只,24~48小时内羽化756只,羽化率高达97.8%,蛹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72天,雌雄比例为1.04:1。累计实验卵中,有69.87%达到成蚊期,整个成蚊前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4.34天。
雌蚊的平均期望寿命为13.9天,雄蚊的平均期望寿命为8.6天,中华按蚊成蚊率为69.9%,平均1只雌蚊通过1个生命周期可繁殖663只中华按蚊,雌蚊每个生殖营养周期为2.1天。
繁殖
新羽化的36只蚊,从羽化到第1次吸血所用时间为18~24小时,平均20.8小时。从吸血到产卵的时间间隔为24~96小时,平均50.12小时。累计中华按蚊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平均需时70.92小时。其中,有1只在15天内连续产卵7次,总产卵数783个,平均每次产卵数111.86个。
每只雌蚊一生平均产卵6.6次,一次产卵数平均为143.7个,一次产卵数量最多214个,最少8个,故一生产卵平均可达948个。
危害
中华按蚊是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也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华按蚊对恶性疟原虫具有抗性,但它仍被认为是中国和韩国间日疟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日本,它是最常见的疟蚊属物种,在那里被视为重要的历史疟疾传播媒介。在印度尼西亚(仅苏门答腊岛),中华按蚊被认为是次要的疟疾传播媒介;而在泰国,由于其嗜动物性和外栖性行为,以及主要分布在疟疾少或无区域,很少或根本不参与疟疾传播。在南北韩边境的一次间日疟爆发期间,据报道中华按蚊占攻击人类的按蚊的80%,但研究表明,在韩国,中华按蚊的疟疾传播效率低于雷氏按蚊(An. lesteri)。该物种的嗜动物性和外栖性行为表明,其媒介能力可能仅在高种群密度下才高。
防治方法
清积水
处理废弃器皿、轮胎、地表的积水,贮水容器加盖,定期更换室内外水生植物的存水。清积水时发现有蚊幼虫孳生的,不要倒在下水道中,可就近倒在干燥的平地上或者绿植中。
灭蚊
物理防治:家庭灭蚊首选电热蚊香液、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等。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药品灭蚊:常用灭蚊药物主要有室内滞留灭蚊的杀虫剂、空间喷洒灭蚊的杀虫剂和蚊幼的杀虫剂。按照使用说明灭蚊。室内施药先将食物、食具等物品遮盖防护;室内施药后及时通风;室外施药时要站在上风方向。
防叮咬
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避免在户外蚊虫活动较多的场所逗留,如草丛、水边、树林;使用驱蚊喷雾等驱蚊产品。如果必须去户外,请做好防护工作。选择外出衣物,例如浅色衣物;长袖和长裤;厚袜子或完全覆盖的鞋子;保护耳朵和颈部的帽子(带纱布)。
参考资料中华按蚊.类群2000(中国).2025-07-27
Anopheles sinensis.metazoa.ensembl.org.2025-07-27
Anopheles sinensis.pictureinsect.2025-07-27
伊蚊、库蚊、按蚊,聊一聊蚊子们有多“毒”!.台海网.2025-07-27
海关科普丨无处不在的“小刺客”——蚊类.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7
Anopheles Meigen, 1818.gbif.2025-07-27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7-27
石关科普大讲堂——夏蚊篇.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