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喙蛇

尖喙蛇(学名:Gonyosoma boulengeri)属于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绿锦蛇属的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越南北部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栖息于海拔80-200米的亚热带林木茂盛的山区。

尖喙蛇为中等体型无毒蛇,全长约1米;通体背面深绿色,腹面浅绿色,侧棱白色,呈白色纵纹,背鳞19-19-15行,尾下鳞117~132对,以小型蜘蛛和鸟类为食。

2011年,尖喙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2020年,尖喙蛇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易危(VU)。2023年,尖喙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命名

尖喙蛇,又称“尖喙绿锦蛇”,头较长,膨大的后端与细圆的颈部形成明显区别,吻端尖而上翘,呈锥状,故名“尖喙蛇”,也被称为“锥吻蛇”。

形态特征

尖喙蛇为中等体型无毒蛇,全长约1米。吻端尖出,被小鳞,翘向前上方,头颈区分明显;躯体具侧棱。通体背面深绿色,上唇鳞下缘白色,背鳞具黑色或白色边缘或散布白斑;躯干两侧蓝色或黑色。腹面浅绿色,侧棱白色,呈白色纵纹,延伸至尾末。颊鳞1~2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枚或2+2枚;上唇鳞9枚;下唇鳞10枚(个别一侧为11枚),前5枚(个别一侧为4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19-19-15行,中段3~17行微棱;腹鳞220~227枚,具侧棱;肛鳞二分;尾下鳞117~132对。

分布范围

尖喙蛇分布于中国、越南北部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栖息环境

尖喙蛇主要栖息于海拔80-200米的亚热带林木茂盛的山区。以树栖生活为主,身体缠绕性很强,常缠绕在树枝上。

生活习性

尖喙蛇主要以小型蜘蛛目和鸟为食。其通身背面绿色,腹面淡绿色,其绿色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很相似,静止时能起到迷惑天敌、欺骗猎物的作用。准备攻击时,身体前段会弯曲成“S”形。

繁殖方式

尖喙蛇为卵生动物,每年3-5月份交配,6月份产卵,产3-8枚。

保护级别

2011年,尖喙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20年,尖喙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保护等级为易危(VU)。

2023年,尖喙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Gonyosoma boulengeri (Mocquard, 1897).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6-26

Rhinoceros Snake .iucnredlist.org.2025-06-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6-30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wzq1.mee.gov.cn.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