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是汉藏语系藏缅甸语族中一个独立的语言,土家族的民族语言。
土家语共有25个音位,其中19个辅音音位中,有14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完全相同。元音充当韵母时有22个,分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和鼻化元音韵母等。22个韵母中,有17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相同。
土家语有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之分,北部方言大致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龙山、保靖县、古丈县四县的土家族地区,方言内部分歧不大。南部方言区较小,主要分布在湘西的泸溪县。北部南部方言之间语音、词汇差别很大,语法差别较小。其他地区的土家族已转用汉语。
介绍
土家语是土家族使用的土家语支仅有的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族(毕基卡)分布在中国湖南、湖北、重庆市和贵州省交界地带。土家语言属藏缅甸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县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土家语的另一语支--胡玛语。仅存在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这里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还完好保存了土家语另一支语系——胡玛语。
现状
土家语除改土归流之后,汉语强势进入这一地区,从而使土家语等本地少数民族语言不断衰弱式微之外,还有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不曾遭遇到的损害。如来凤县河东村在1940年间,还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中老年人用毕基语通话,中国国民党部队在那里剿匪,把毕基语认作黑话。对说毕基语的人就进行迫害,使这一带的毕基族人都不敢说毕基语了,加速了毕基语的衰退。再如1982年以后“民族成份”恢复,实际上对土家文化造成了沉重打击。
土家族所分布的乌江、酉水、澧水、清江流域,现今只有酉水流域还有人会说毕基语,约20万人日常使用(1982年)。 90年代使用毕基语的人数曾一度减少到不足六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复兴,龙山县、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开展了双语教学,使得母语人口减速放缓。其消失速度被语言多样性联盟认定为最为濒危的极度濒危语言(再下一级便是死语)。而孟兹语一直便是藏缅语在苗瑶语、汉语中的语言孤岛,仅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的九个村寨,因为村寨较为封闭,因此虽然使用人口不足毕基语零头,但语言传承情况却基本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仍受现代化以及其本身过少的母语人口威胁,濒危程度反而比毕基语低一级。
分布
根据杨再彪(音译:Yang Zaibiao)博士2011年4月提供的数据,土家语在34个乡镇的200个行政村的500个自然村寨中被使用着。具体分布为:
毕基语
龙山土语
• 龙山县:洗车河镇、苗儿滩镇、靛房镇、洛塔乡、干溪乡、猛西乡、凤溪镇、坡脚乡、他砂乡、内溪乡、贾市乡
• 来凤县:河西乡(残存)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兴隆镇(残存)、大溪镇(残存)、可大乡(残存)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利川市、咸丰县,张家界市,常德市的石门县,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据报道也有残存,具体情况未知。
保靖土语
• 保靖县:隆头乡、比耳乡、马王乡、拔茅镇、昂洞乡、龙溪乡、簸箕乡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堤镇(残存)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残存)、酉酬镇(残存)、可大乡(残存)、大溪镇(残留)
胡玛语
• 永顺县:(打洞溪)
孟兹语
孟兹语只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及下属几个村寨(前为南部土家语名,后为汉语名) :
• Tshebu 下都 (Tujia:tsʰie˨˩ bu˨˩)
• Phuzuu 铺竹 (Tujia:pʰu˧ dzɯ˧)
• Bolotsay 波洛寨 (Tujia:bo˧ lo˧ tsai˩˧)
• Tshaji祖己 (Tujia:tsʰa˧ dʑi˧˥)
• Tshaji Adi 下且己 (Tujia:tsʰa˧ dʑi˧˥ a˨˩ di˧˥)
• Tshyeduupho 大波流 (Tujia:tsʰie˨˩ dɯ˥ pʰo˨˩)
• Tshienyinsa 小零寨 (Tujia:tsʰie˥ ȵĩ˧˥ sa˧)
• Limutsay 梨木寨 (Tujia:li˨˩ mu˨˩ tsai˩˧)
• Thuumatsay 土麻寨 (Tujia:tʰɯ˩˧ ma˨˩ tsai˩˧)
• Huduu 潭溪镇 (Tujia:hu˧ dɯ˧)
语音
毕基语实际共有塞音3组6个,擦音3组7个,赛擦音2组4个,鼻浊音4个,近音3个,颤音1个。但24个辅音只具有17个有效音位,分别是(音标):p、b、t、d、k、g(ŋ)、ts\tɕ、dz\dʑ、s、z、ɕ、x(ɸ)、ɣ(ʀ)、m、n(ɲ\l)、w、j(ʑ)。具有语义语法作用的元音有7个短元音5个长元音占10个音位:ä、i(ι)、u(ʊ)、e̞、ɔ;ä:、i:、u:、e̞:、ɔ:;复合元音分为由以半元音为介音的拗音和与西班牙语、日语相同的双音并重的真性复合元音,而不是汉语的假性复元音。辅音韵尾为拨音ん——不区分发音位置,且鼻元音化倾向严重;其余全为开音节。毕基语实际调值有:51\53\54\55\41\44\31\35\21\22\24\11(大致可分为高、低两类声调),自立词调值很不稳定,附属词无固定调值,声调对区别语义无太大作用,属于音高重音语言;不同地区的毕基语声调受当地西南官话影响很大。
孟兹语实际共有塞音10个,擦音4个,赛擦音6个,鼻浊音3个,近音3个。共计28个音位,分别是:p‘、p、b、t’、t、d、k‘、k、g、ʔ、f、s、ç、h、ts’、ts、dz、tɕ‘、tɕ、dʑ、m、n、ŋ、j、w、l。辅音韵尾有m、n、ŋ三个鼻浊音。有6个单元音ä、i、u、ɯ、e̞、ɔ,受湘语和苗语影响形成5个声调:55、33、35、13、21。
在两者能够对应的固有词汇中,毕基语中为浊音的词,在孟兹语中也为浊音;毕基语中清音的词,孟兹语中有的读作送气清音,有的读作不送气清音。而毕基语中读作清音的汉语借词,孟兹语中读作浊音。
词汇
土家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一般一词多义。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藏语系语言都不同,现代汉语虽然复音词占主体,但几乎均为合成词或外来词,单纯词仍是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主体。而土家语单纯词仍以多音节词占主体。主要有: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接续词、助词等等。
毕基语与孟兹语之间约有8%的固有词汇读音基本相同,27%有对应关系,剩下的完全不同。
语法
毕基语与孟兹语语法的共同特点有:人称代词有单、复数;基本语序为SOV(即主-宾-谓);副词位于动词之前等。毕基语表达语法意义以黏附为主要手段,动词有各种各样的时、体、态、式等;形容词有原级、加深级、复加深级、比较级、最高级,形容词做谓语时可有部分动词形态,领属性修饰语及一类形容词只位于名词前,而另一类形容词修饰名词位于名词之后或者变形后前置。而孟兹语则以虚词和语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动词、形容词无形态变化,形容词只与汉语、苗语等一样通过添加副词完成相同的语法含义。
文字
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基本原则:
①以龙山苗市为标准音点,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
②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在字母形式和读音上尽量和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凡土家语和汉语拼音相同或相近的单词,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并采取以词为单位书写的办法。
③土家语中的现代汉语单词,按照当地西南官话的读法拼音,拼写形式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致
土家语声母有:b、p、m、d、t、l、g、k、h、j、q、x、z、c、s、r、y、w、n、ng,共计20个。
土家语韵母有:a、o、e、i、u、ai、ei、ao、ou、an、en、ia、ua、ie、uai、ui、iao、iu、ian、uan、in、un、ong,共计23个。
声调:55(第一声)、35(第二声)、21(第三声)、53(第四声)分别用X,F,R,V 四个字母表调。
此方案在拯救土家语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能推广,无一本土家语著作采用了此方案。且此方案自身也有较大缺陷,方案至始至终向汉语拼音方案贴近,导致学习时将土家语中与汉语不同的地方并未能引起教学者和学生的注意,以致后来大量误读的出现甚至使得土家语本身特点被汉语化等等问题,在后来尝试运用中逐渐暴露出来。
毕基语假名-汉字方案
在参考了世界上所有的通行文字之后,出现在互联网上的针对毕基语的特点而诞生的文字方案。
毕基语在语音上与日语的接近程度,使得假名成为了表示毕基语的不二之选。
且此方案还具有其余方案不具有的与拼音方案同样便利的电脑输入手段。
长音表示法与日语相同。平假名中あ段假名后面加あ,い段后面加い,う段后面加う,え段后面加え或者い,お段后面加お或者う;片假名中用长音符号“ー”表示。
但此方案也并非尽善尽美,此方案只对于毕基语而言十分合适。
其他方案
网络上还出现过一些其他文字方案。
如改进版拼音方案、彦文式半音节文字方案、婆罗米系半音节文字方案等。
规范语
意义
凡是一门有影响力的语言必定得有其规范化书面语。纵观欧亚,书面语的诞生与文字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书面的标准语往往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之上,进行规范、总结、规则化并逐渐与口语相脱离的形式。一种语言文学的真正产生也只能建立在书面语形成的基础上。因此毕基语已经有了文字方案,要想真正使毕基语言摆脱困境,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利用文字方案传承口语,而是使毕基文化能够真正扎根于毕基语言之上,在世界语言中占有一定地位,而不仅仅是像其他濒危语言一样,为了其不进博物馆而努力创造那么一群人在完全不需要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出于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而使用,这种使用是无法真正稳固的。毕基卡与其他绝大部分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和地域,我们的分布十分集中,毕基语书面语、文学是有条件在武陵山区成为一种通行语言的。而当务之急,便是文化扎根的土壤,规范化、语法化,最终与口语俚语相并存的书面语。
而另一方面书面语与口语、俚语是并不矛盾的。我们写汉语散文,"依稀""仿佛"等等这些书面化的词语并不会出现在口语之中。汉语语法与毕基语相去过远,还没法很好的论证,那么让人背的头痛的法语又如何?法语的书面语语法、动词的各种变形十分繁杂,然而日常生活中甚至有时候可以完全不带任何语法成分。这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也是口语文学、俚语文学永远取代不了书面语文学的原因之一,没有书面语的语言终究是不入流的。学会了书面语,口语易如反掌,反之掌握了口语,书面语也只是举一反三的过程。古代认为粤语粗鄙,文言文优雅,然而白话从未担心过消亡。藏文保留着中世纪的复杂语法和语音与现代藏语口语相距甚远,但藏文从未想要过改成现代日常的随意的口语。反观日耳曼人,灭亡了古罗马又怎样,日耳曼法兰克王国还是不得不使用罗马人的拉丁文,最终现代法语变成了古拉丁语的后裔。
百闻不如一见,下面我们来更直观的对比一下三种黏着语的书面语:
毕基语书面语:
ku(吃)
daku(二人用餐)
dakuya(去二人用餐)
dakuyabo(使去二人用餐)
dakuyabose(被要求去二人用餐)
dakuyabosetai(不被要求去二人用餐)
dakuyabosetane(是不被要求去二人用餐)
日语书面语:
kuu(吃)
kuwaseru(使吃)
kuwaserareru(被要求吃)
kuwaserarenai(不被要求吃)
kuwaserarenakatta(曾不被要求吃)
kuwaserarenakattanda(是曾不被要求吃)
土耳其书面语:
Avrupa 欧洲
Avrupa-lı 欧洲人
Avrupa-lı-laş 欧洲化
Avrupa-lı-laş-tır 使欧洲化
Avrupa-lı-laş-tır-ama 无法被欧洲化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 我们没能被欧洲化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 我们是没能被欧洲化的人们
Avrupa-lı-laş-tır-ama-dık-lar-ımız-dan 在没能被欧洲化的我们中
日常应用中,不论是什么语言的使用者,基本上是不可能让一个动词变成这种匪夷所思的长度的,然而正式的公文中,文学上抒情、描绘时,却又是很常见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今有书面语的语言从未担心过濒危的问题,而凡是濒危语言,无一不是自身文化落后,没有自己的抒情、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族人无法为自己所拥有的灿烂文化骄傲,则其必然迅速衰落。
下面便是书面语的一些具体语法:
助词
下面是毕基语部分助词:
指代系统
毕基语的指代系统虽不是毫无规律,但基本无法相互推出。
人称代词
事实上,第三人称并不常用,指示代词+no(人)\node(人们)这样的形式才是地道的表达方式。
用言
助动词
助动词相互组合一般只需遵从上述规则,但几个相互组合需变化:
可能+过去:ざう 受身+过去:さう 完了+打消:どた 可能+打消:れいぜ 可能+打消+过去:れいざう
时态
毕基语的时态虽然繁多,看起来较复杂,但都是由几个基本助动词相互组合从而形成多样的组合形式。
假定形+推量除了表起始完成态之外,其组合本身还表示比较强烈的建议的作用。
形容词作谓语一般只拥有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
形容词级
动词也有加深级的形式,但是不表示程度加深,而是表示反复。最高级常前一动词末尾元音变为长音从而省略中缀。
记录
历史人名
在史籍、方志、家谱中,有许多土家语人名。如墨来送、向墨铁送、向太旺送、覃启处送、田耳毛送、向大踵、向墨答踵、田乙北龙、驴蹄什用、田先什用、勾搭什用、覃值什用、向俭俾、向座海落俾、白嘴俾等。送、踵、龙、什用、俾等词汇是代表身份地位之词,除俾外,都是土司主之名。以俾命名的,有小土司主、土官、舍把、土民。卯洞土司主多以俾命名,容美土司田秀诸子亦以俾为名,如五哥俾、六哥俾、七哥俾、白里俾。
毕基语地名
武陵山区地名中,还有许多是以土家语命名的地名。当地土家语消失了,土家语地名仍还保持着,如革勒车、讨火车、涅车坪、车洞河、车坝、车路坝、车落洞、舍米糊、毛湖埫、河堂湖、马湖坝、黑山、黑湾、黑槽、黑石垭、黑石槽、黑沟头、黑岩洞、李巴沟、李虎坡、墨把山、墨达山、梭步垭等等。“车”是士家语河溪之意,见以“车”为名的地名,大多在溪河边。“湖”是土家语山坡上的一块平地之意。“黑”是土家语漏水之意。“李”是土家语的虎之意,指虎多或藏虎的地方。“墨”是指天,宣恩县治之北有墨达山,《大清一统志》记载:“墨达山在治北,土人谓天为墨,云山高接天地。”也有量词为地名的,如梭步垭,“梭步”是士家语三个之意,即那里有三个垭。
湘西土家族地区,尽管比苗族地区接受汉文化时间早、范围广,但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土家语称谓的地名。几年前,保靖县陈家驹先生对县内14个乡镇场的685个自然寨地名调查分类,尚有178个自然寨名为土家语称谓。笔者据80年代初编撰的《地名录》统计分类,永顺县的两岔、泽家和首车土家族聚居的三乡镇,在185个自然寨中尚有土家语地名73个、土汉双语地名2个,占自然寨总数的40%;龙山县的洛塔、坡脚和房三乡的145个自然寨中,有土家语地名37个、土汉双语地名9个,占自然寨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据叶德书、向熙勤先生考证,龙山县他砂、靛房、坡脚、于溪、猫儿等乡镇的土家语地名均在50%以上。在永顺县的521个村土家语地名就有近枷个,全县46个乡镇,有42个乡镇有土家语地名,占乡镇总数的81.2%。湘西土家族地区,至今尚保留着这大批的土家语地名,对于了解地名的初始义,探讨土家族地区地名文化和研究土家族语言,都是极为宝贵的“活化石”。然而,由于土家族同苗族一样,有语言无文字,在与外族人交往和书面语言中,都要借助汉字的翻译。由于翻译者多出白汉族文化人之手,其中不论是意译或是音译,都很难正确表达土家语地名的初始义的真正含义。加上社会的变革,汉文化的影响,懂得土家语的人群越来越少,造成了今日村土家语地名洼释的错误,是极为常见的。为了正本清源,吉林大学和州政协的叶德书、向熙勤先生,对土家语地名进行了一次考订,撰写出版了《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一书。这是了解土家族地区地名语义的一大要旨。因为土家语地名,多是汉族文化人用汉文记音。如果按汉文汉语义去没释,那就失之千里。
保靖县拔茅乡的“补足”寨和寨境的“补足河”,以及龙山县苗市的“补足湖”和水顺县的“补足土”、“步溪”。其中“补”字不是补助的补,“补足”衬不是村民“粮食不能自给,要找其他食品补足充饥”。土家语“补”是“船”,“足”是“出”或“造”。“补足”寨的意思是“船出”或“船造”的地方,按照汉语结构,就是“造船”或“开船”的地方。“补足湖”中的“湖”字,是小山谷,连起来是“造船谷”。“补路土”是“补蓝土”或“补老土”的近音异写,“蓝”或“老”是“一下”,“土”是“撑”,“补路土”连起来就是“请撑一下船”,因为古时此地曾是渡口。羊峰乡的“步溪”,其中“步”是“补”的同音异写也是船的意思,“溪”在土家语中是“牵”义,“步溪”,意为“牵船”或“拖船”,因为这里也是一条小河的渡口。
龙山县他砂乡有个名叫“恶捉”的寨子。不懂土家语人望文生义,杜撰了一个衬里来了头犀牛,大家恶捉了一场,便有了一个“恶捉”的寨名。土家语称猎神(梅山神)为“恶捉”,凡是打猎时,都要事前敬梅山神,打得了猎物拾回村寨,也要先敬(谢)梅山神,这敬谢梅山神的地方,土家语也简称为“恶捉”,“恶捉”衬和龙山、水顺、保靖、古文县土家语地区所称谓的“禾作坡”、“禾着”、“哦暇”等地名,都是猎神“恶捉”的同音异写,都是昔日土家人“赶仗”需先敬谢梅山神的地方。龙山县贾市还有一个名叫“恶爬”的山寨,今人也望文生义,没释为“该村位于山上,进寨需要狠爬一个大坡”。“恶爬”是土家语“恶巴”的误记,是“恶起巴”或“恶铁巴”的省略,其义都是指“大恶蛇”,因为该寨位于深山老林,以往是个多蛇的地方。
保靖县梅花乡有个名“怕逼洞”的寨子,四面高山,中为盆地,下雨涨水时,全靠村内一个山洞消水,如山洞的漏眼闭塞,房屋田土便会被水淹。看见这种地形地情,有人就以汉语义没释,认为村名就是来自这里,故又名“伯闭洞”。其实,“伯闭洞”、“怕逼洞”都是土家语地名。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是在土家族聚居区,也居住着不少汉族和苗族人民,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各自为寨生活。土家语称华人住地为“馅优”,或为“伯卡”和“伯逼”,因而这“伯遏洞”就是土家人称汉族人住的地方。
古丈县的“怕老村”的“伯”也是指汉族,“老”是一个汉人,“怕老”连起来就是此地原来只住有一个汉人。龙山县西湖乡的“趴湖”村,也是土家语汉族人住的地方。土家语“趴”是“怕”同音异写,指汉族或客家人,汉语叫“趴煞”,“煞”为“活”,“湖”为山沟。“趴湖”就是指“说汉语客家人的山沟”,简称“客家沟”。古丈县断龙山镇的“爬壁岩”,龙山县坡脚乡的“伯优”,永顺县王村镇的“伯子科”,都是土家语称汉族或客家人住的地方。土家称苗寨为“白优”,称苗族为“白卡”,“白优”、“白卡”的地名称谓,都是指苗族人住的寨子。
龙山县洛塔乡有个“瑞士科”的寨子,“瑞士”不可能同西欧的“瑞士”联系起来。它是土家语地名,同永顺、龙山县其他一些称谓为“树西科”、“树溪科”、“树西堡”、“速启科”一样,都是土家语板栗“素司”汉字记音,都是意指这些地方盛产板栗。古文县城关乡的“树栖柯”寨名也并非《地名录》所释:“从前此地森林茂密,鸟常在林中栖身,故名”,也是土家语板栗“素司”的记音。
参考资料濒危语言项目.濒危语言项目.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