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茂莉(1955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的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尤其擅长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和历史社会地理等领域。韩茂莉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并且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环境和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物经历
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专业中国历史地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
2022年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2021班参加历史地理学专题讲座。
教育经历
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1978.3-1982.1)
198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1985.9-1987.6)
199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史学博士。(1987.7-1991.6)
工作经历
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1991.7-1993.6)
199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留校任教,同年晋升副教授。
2000年5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7月1日-31日,被中央大学聘为外籍研究员,赴日本东京东洋文库从事东亚地区环境变迁研究。
2010年8月-2011年9月被台湾成功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开设“中国历史地理”与“历史农业地理”两门课程,同时兼职台湾大学,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
研究项目
前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项目13项 ,并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考古学报》、《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地理研究》、《考古》、《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
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 。
其中,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从1993年《宋代农业地理》问世到《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出版,不仅创立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撰写体则,且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01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为中国第一部通代农业地理专著。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以及差异性农业空间现象的特点与形成原因。农业生产是一个涉及整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复杂系统,农业地理也同样具有多元性内容结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通篇论述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环境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围绕这一核心,这部著作全篇120万字,具有创建性地解决了系列重大问题:
1. 提出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受到制约,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提高亩产满足民生需求,仅是一些地区的行为,以各种途径扩大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率是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古代农耕区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长江流域、珠江,向山区、向周边扩展属于土地空间扩展的基本途径。
2. 确定了中国古代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农业耕作制度的界限不仅是农业生产进程的标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迁的重要指示物。《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论述了农作物两年三熟制北界、一年两熟制北界、冬小麦分布北界与南界等重要农业耕作制度界限,以及近三百年以来重要农作物物候期空间位置的变化,对于研究气候与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3. 理清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与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建构的地理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创新观点:
①水稻属于中国本土起源且驯化的粮食作物,栽培稻驯化之初就存在型、型两类生态型,并从地理分布表现出“北粳南籼”的特点。水稻从长江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粳性特征不断加强,经过长期的培育,北方的粳稻已经与起源地的粳稻有了明显差异。三国时期北方粳稻已传入南方,进而形成了与南方本土水稻的区别,有了粳、籼两类水稻的类型分异。
②占城稻与本土水稻杂交后,使南方籼稻增强了耐瘠、耐旱属性同时,也提升了对山地气候的适应性,进而改变了粳籼两类水稻原有“上粳下籼”的垂直分布形式,出现“上籼下粳”形式。
③冬小麦从域外传入中国,构成两年三熟制与一年两熟制的轮作核心,决定多熟制存在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受劳动力条件与环境制约,战国至秦汉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及毗邻地区,唐代逐渐推向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北方人南下是冬小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动力,但北方人口南下经历了由外来人转为当地人的土著化过程,在移民文化属性的转变中冬小麦南下传播表现出由胜至衰的空间变化。
冬小麦向南方传播依托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这一种植制度出现于北宋时期。最初稻麦两熟制,主要在平原地带,伴随北方移民完成土著化过程,山地种麦表现出更多优势。
由于稻麦两熟制中冬小麦的后作为晚稻,晚稻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以及淮南市地区,因此明清以前南方平原地区冬小麦以及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平原地带,其它地方种植冬小麦或为一年一熟,或与其它旱地作物进行轮作,实行旱地作物一年两熟。
⑤玉米、番薯均为明后期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玉米依循东南、西南、西北三条路径传入中国,但东南一线是玉米实现在全国传播的主要路径;甘薯只存在东南一条路径。
虽然玉米、甘薯两种作物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均偏重于东南海路,但传播动力却不一致,玉米传播主要依靠人口迁移,并依人口迁移方向形成自福建省至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陕西省,福建至浙江省、安徽、湖北、河南省,并逐步推向北方的传播路径;甘薯传播受官府影响较大,传播次序首先从福建至浙江、山东省等东部地区,然后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
⑥丝、麻为中国传统纤维类作物,两类作物早期分布,麻具有普天之下必有种植的特点,桑蚕则依托丝织技术形成山东、河南等丝织业中心。由于纤维类制品加工与特定技术人群结合的关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纤维类技术中心却长期滞留在北方,至明代彻底完成了向江南地区的转移,并在江南形成丝织业技术与种植中心。
4. 提出随着人口增殖与社会发展,追求产量与产品品质是农业生产的双重目标,农作物嬗替与种植制度变化就是以增加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为目的的农业技术进步,此两者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从广度开发转向深度开发的标识,而且建构了新的农业地理布局。
①北方粟、南方水稻为中国本土起源、驯化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传入后逐渐扩大种植空间,并从唐宋时期取代粟在北方的地位,形成历史上中国历史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第一次嬗替;明后期玉米、番薯传入中国,迅速在丘陵山地占有优势,并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的第二次嬗替。
②元代亚洲草本棉传入长江流域,不仅取代了西域一带传入的非洲草棉,而且取代了麻类作物的地位,成为主要纤维类作物。19世纪陆地棉引入中国,中国棉花种类出现第二次品种嬗替过程,并形成南北方两大植棉区。
③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多非本土起源,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经历两次种植空间嬗替。芝麻自西汉传入中国,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元代随着越冬型油用油菜传入,空间上取代了芝麻的地位,并成为南方主要油料作物。清中后期机器榨油技术传入中国,加工大豆、花生等大籽粒果实成为可能,北方各地大面积种植大豆、花生的同时,再次对芝麻种植空间产生冲击,造成第二次对芝麻的空间嬗替。
5. 本文提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与各有分地的空间秩序是游牧民族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稳定性结构是中国史学界赋予小农经济的重要特质,事实上非农业经济也具备稳定性结构,在没有自然与社会这些外力影响下会长期保持传统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游牧业也是如此,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长期存在于草原社会中,这两项原则既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节律,又规定了在共同资源面前获取利益的准则。
2017年出版《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的学术著作。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是一个几乎没有成熟研究成果,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研究领域,《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以近代山西作为研究样本,不仅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框架与学术体系,而且在理论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1. 提出了“十里八村”这样一个不仅山西省一省,在中国处于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各地均具有普遍意义的村民活动空间与社会交往范畴,准确地揭示了乡村社会规律性的地理特征。
2. 透过乡村定期市单双日集期的变化,这一寻常可见的市场现象,获得集市背后的社会空间组合特征与地理关系。研究指出距离相近的单双日集构成共同客源村;同为单日集或双日集的区域彼此之间关联性极弱,属于几乎没有交集的两个区域。围绕定期市的共同客源村不仅具有“十里八村”的特征,且与婚姻圈、祭祀圈甚至行政村,这些一日往返路程之内社交活动距离叠加在一起,构成村民直接认知世界的空间基础。
3. 通过山西省灌溉用水导致的水权纠纷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水册,提出在没有国家命官直接管理乡村的背景下,维持乡村长期、稳定运转的关键在于资源与利益的转换,即无论保全以村落为背景的地缘利益,还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利益,获得掌控能力的关键在于预付资本,乡村中的预付资本表现在事件红利未到来之前的人力、物力投入。
4. 自德国学者W. 克里斯塔勒、A.廖什相继提出中地论与区位论,成为地理学界、经济学界分析经济与社会空间关系的重要思考点,并不断应用在对于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经济活动的解读中,本项研究指出中地论、区位论提出的空间规律不存在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乡村,并在此基础以“十里八村”为核心,提出从炕头到田头,从田头到集市,村民的社会活动从属于生活圈、生产圈、社交圈三个圈层,受土地的制约,村民的活动空间不仅都在一日往返路程之内,且不存在与定期市以上交易场所的关联。正是如此,仅就商品交易而言,村民的交易活动与商人的经商行为处于两条轨道上,村民的交易满足于日常所需,商人的经商以盈利为原则,地理上则具有“外向型”特征。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虽然以山西作为研究对象,但是透过山西一地,获得的学术结论与规律性认识却具有普遍意义,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的中国各地,无论东西都具有同样的特征。正是如此,此项研究不仅开启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先河,而且揭示了历史时期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特征。
科研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辽金农业地理研究(1994—1997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金农业地理与环境研究(1995—1998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农业历史地理(1996—2000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金至清末西辽河流域农业与环境研究(2000—2002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2001—2003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2005—2007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山西省乡村社会地理(2006——2009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项目:信息化时代的首都居民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002年),完成并通过鉴定。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新世以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聚落与环境研究(2009——2011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历史农业地理(2010.11-2011.5),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新世中期以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聚落与环境研究(2010-2012),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0年来中国农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环境影响(2014-2018),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与地图绘制(2014-2018)
出版著作
韩茂莉 《宋代农业地理》,三晋出版社,1993年。
韩茂莉、程龙《大漠狂风——沙尘暴历史与现实思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韩茂莉《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韩茂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4版)》,2017年09月01日。
韩茂莉《草原与田园》,三联书店,2006年6月。
主要论文
韩茂莉《唐宋之际扬州经济兴衰的地理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7.1。
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8.1。
韩茂莉《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从》, 1989.1。
韩茂莉《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9.2。
韩茂莉《北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地开垦与黄河下游河患》,《人民黄河》,1990.1。
韩茂莉《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2。
韩茂莉《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理》第十辑。
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4。
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
韩茂莉《宋代河北的农业生产与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史》1993.3。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的农业开发》,《农业考古》,1993.3。
韩茂莉《论宋代东南地区围田》,《城市、区域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3.6。
韩茂莉《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时期农牧区域的变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研究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韩茂莉《宋代陕西沿边地带的兵屯与土地开垦》──《西北史地》1993·3
韩茂莉《历史时期无定河流域的土地开发》,《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韩茂莉《宋代江南地区水稻品种及其地理分布》──《古文献研究集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韩茂莉《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韩茂莉《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hanmaoli
韩茂莉《黄国璋》──《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年。
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3。
韩茂莉《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1999.3。(总第48辑)
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3。
韩茂莉《2000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3。
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 ·10。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2001.5。
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6。
韩茂莉《东阳市城市布局特征与文化内涵》,《城市问题》,2001.5。
韩茂莉《金代南京路人口与农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韩茂莉《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侯仁之师寿辰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03.1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4
韩茂莉《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理学报》2004.4
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5。
韩茂莉《辽代西辽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环境特征》,《地理科学》,2004.5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10。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水权与管理》,《文史》,2006.3(总第76辑)。
韩茂莉《历史环境与社会空间》,《北大讲座》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韩茂莉《近300年来玉米种植制度的形成与地域差异》,《地理研究》, 2006.6。
Hanmaoli
韩茂莉《近五百年内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7.1.
韩茂莉等《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选址与环境解读》,《地理学报》,2007.12.
韩茂莉《北京四合院与四合院文化》,《在北大听讲座》第17辑,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韩茂莉等《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聚落环境选择与人地关系》,《地理研究》,2008.5.
韩茂莉《庭院深深——北京四合院探秘》,《中华民居》,2008.9.
韩茂莉《北京四合院与四合院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韩茂莉等《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09.2。
韩茂莉《黄土高原の环境史研究にぉける论争点》,日本中央大学《都市与环境历史学》第二辑,2009年。
韩茂莉《中国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管理》,《北大讲座》,第二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韩茂莉《从农业发展史看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民论坛》2009.11.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与环境研究》,《考古学报》2010.1.
HanMaoli,ZhaoYuhui,Zhang Dan
HanMaoli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冬小麦种植空间扩展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环境》,《历史地理》第二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韩茂莉《粟稷同物异名探源》,《中国农史》2013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中国史研究》,2013.4.
韩茂莉《历史时期油料作物的传播与嬗替》,《中国农史》,2016.2。
韩茂莉《历史时期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中国文化研究》2016.2
韩茂莉《军事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历史空间进程》,《军事历史研究》2016.5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商业活动与农户交易力度》,《农业考古》2016.6
韩茂莉《近代山西乡村集市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环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1
韩茂莉《论历史时期丝、麻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历史地理》第三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利管理系统》,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十八期。2017.12.
合著
《开放后的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
《人文地理学》,高教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教学成就
主要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此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名师称号。其他课程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十余年,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均为90分以上,200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韩茂莉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理》《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等。
指导学生
韩茂莉曾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程龙、李青淼、刘霄泉、陈晓珊、郑衡泌、赵玉蕙、张丹、李丞、孔源、袁薇薇、罗毅、佟萌、于嘉明、小贯久美、李昭、李晶、袁钰莹等。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吴海涛、程龙、樊铧、李青淼、佟萌、赵玉蕙、张丹、李丞、袁薇薇、小贯久美、罗毅、李润琪、李晶、谭世鑫、罗靖波、赵桂芳、孔令毓等。
获得荣誉
1995年,获北京大学教师“安泰”奖
1999年,获北京大学教师“安泰”奖
2000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1年,“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为第二获奖者。
2002年,《人文地理学》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本人为第六获奖者。
2006年,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获北京市精品课。
2006年,指导博士研究生程龙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
2007年,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08年,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名师。
2012年,获北京大学杨芙清奖教金。
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5年,《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六获奖者)
2017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学术著作),中国地理学会
201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评为“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
2018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19年,《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社会活动
2019年9月17日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应邀来校为科大学子带来精彩的中国历史地理主题报告。韩茂莉教授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名师。她主讲的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此次应邀来到我校带来的主题报告为《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与地理环境》。报告会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燕主持。
2019年10月11日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应邀为河西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东边是海洋,西边是沙漠——“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学术报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2022年6月22日,参加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大博雅讲坛联合抖音、西瓜视频推出“北大名师聊专业”系列直播课。
参考资料H_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2021-11-15
1.22直播预告| 韩茂莉主讲+张维迎点评:品读中国历史地理的变迁与关键点_腾讯新闻.腾讯新闻.2022-02-16
文津搜索.文津搜索.2021-12-20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4-09-11
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来校举行“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与地理环境”报告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12-09
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河西学院.河西学院.2021-12-09
高考出分在即 林毅夫燕继荣等北大教授抖音直播间聊专业选择.今日头条·南方都市报.2022-06-22